2024年刚过,我坐在老友小李的车里,听他吐槽特斯拉的交付延期,他说:这Model Y现在得等6个月,老铁,这还玩啥电动?我点头苦笑,供应链紧张这事儿,看起来没完没了。
你知道吗,特斯拉这家伙,2015年销量只有5万辆,到了2024年,狂飙到将近179万辆,整整增长了35倍。疯狂吗?其实也挺意外的——我之前老觉得它们能持续爆发增长,没想到今年销量居然小跌了1.1%,还主要是在欧洲市场,那里跌了超过40%。欧洲这市场,动不动就给特斯拉上点难题,反倒成了它增长的绊脚石。
对比比亚迪,同期它的销量更猛一些,10年前不到50万辆,2024年已经427万辆,比特斯拉还要多一倍多。尤其这三年,销量是连续翻倍的,2024年同比增长了41.4%。而且,海外市场的比亚迪表现特别积极,泰国、巴西工厂开跑,新加坡的元PLUS几个月销量第一,欧洲的海豹也很拼,瞄准了Model 3的市场。估计它们目标明确——把蛋糕做大,最后抢占更多用户。
其实两家公司的打法差别蛮大。特斯拉一直押宝纯电,Model 3和Model Y就贡献了80%以上的销量,另一个亮点是它的FSD自动驾驶和4680电池(这电池我在工厂那边的朋友跟我透露,说这种电池对供应链压力挺大的)。但,也别忽视,特斯拉车型更新周期长得让人抓狂,有点像是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不太灵活。
比亚迪呢,插混和纯电都走,2024年插混车占了58%,其中DM-i混动技术表现很亮眼,官方给的数据是亏电油耗2.9L/100公里,这个水准我感觉在市面上算是相当扎实的经济性表现了。刀片电池也真的改变了一些用户对安全和续航的认知。重点是,比亚迪产品覆盖了10到30万这个大多数人买车的钱包区间,接地气得很。
说到供应链,这两家又完全不一样。想象一下,你造车像烧饭。特斯拉是大厨专注炒一道招牌菜,必须用最新鲜最高级的食材(比如它那个800V高压平台),这阵子材料涨价,菜成本一下子蹭蹭往上翻,它就犯难了。但比亚迪更像大厨房,菜品丰富,插混、纯电双线齐开,某样材料紧张还能换别的,灵活性更强。
记得我和一位修理工聊天,他说:特斯拉这电池包维修容易要花大钱,特别是装了FSD后,软件更新也让人头疼。这话我觉得挺真实,毕竟技术复杂,维修难度和成本高了不少。
这里面还有个小细节,我今早翻了翻去年做笔记时的销量数据,发现特斯拉在国内市场占了将近37%的份额,约65.7万辆,上海工厂的出口占比33%。比亚迪国内份额高达90%,但海外增长速度快了不少,一年涨了将近72%。这么看,别说,海外才是比亚迪下一步的战场,反倒特斯拉在东南亚、欧洲打包的牌面沉重了些。
不确定的是,特斯拉接下来会不会靠即将推出的Model 2,配合FSD扩展中国市场撑起销量。感觉这事儿像是赌注——如果这款车卖不出去,明年特斯拉恐怕压力就更大了。但自动驾驶真的那么吸用户吗?我倒觉得大部分人心里还有点忐忑,毕竟这个东西成熟度和法律政策都没完全跟上,人家车主能不能玩得转?这点我没深想过。
对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比亚迪能三年连翻倍?除了产品线覆盖广,还有一点可能没太多人注意:它的供应链构建有点像和配件商谈婚论嫁,重视本土化和长远合作,不是卖一批跑一批。这点和特斯拉那种更国际化的氛围差太多。
我粗略算了下,比亚迪如果卖了427万辆,平均售价假设20万元,营收潜力非常大;特斯拉178万辆,均价高得多,但销售增速见顶,保值率和客户粘性恐怕得掂量掂量。这两个数字背后,透露的是完全两套打法。
说到营销,我跟小李又开玩笑:要是我家车能插混,油耗能降到3升,我打死都不换新能源车。 可是他又说:可你要是体验特斯拉那自动驾驶,别人都说未来感十足,心里还是痒痒的。
这不禁让我想问,未来纯电技术的天花板真有多高?混动会不会就是一个过渡?毕竟插混和纯电并行,可能比单打独斗更有市场韧性。
(这段先按下不表)
你说,未来5年电动汽车的主流会是插混还是纯电?会是比亚迪式的多条腿走路,还是特斯拉那种把赌注押在核心技术的策略?这其中,用户心理和市场反馈哪个会更快改写规则?
不管怎么说,我倒是挺想知道,特斯拉和比亚迪这两条赛道,什么时候会真正交叉了手中的牌,而我们这些看热闹的人,又该如何选车,才不会被技术炫酷和实用片面左右?你怎么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