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二代极星:烧光51亿,月销仅6辆!这印钞机点火式亏损,真要退市了?

说真的,现在再提起极星这个牌子,你脑子里会冒出什么?我猜,大部分人可能得愣一下,然后费劲地想,哦……是不是沃尔沃那个?对,就是那个。那个曾经顶着“车圈顶级富二代”光环,背靠吉利和沃尔沃,风风光光跑到纳斯达克敲钟的极星。可现在呢?一阵风吹过,好像什么都没留下。

上半年亏了快12亿美元,六月份在中国,就卖了6辆。你没听错,就是个位数,6辆。这数字冷得像冰,砸在这个曾经听起来那么响亮的名字上,听着都让人觉得有点恍惚。吉利的李书福自己都忍不住吐槽,说极星现在低调到,你想找个它的负面新闻都费劲。这话听着像个段子,但你仔细品品,这比铺天盖地的负面新闻还让人绝望。这意味着,市场已经懒得讨论你了,你彻彻底底地被边缘化了。

八年前它刚出来的时候,那阵仗,可真不小。第一台车就敢卖到145万,直接对标百万级的豪车,所有人都以为,嘿,特斯拉的硬茬子来了。结果呢?八年过去,特斯拉还是那个特斯拉,极星却快要在中国市场查无此人了。你说新能源这赛道上,翻车的牌子多了去了,可真没见过谁像极星这样,手里攥着一把王炸,最后打得稀巴烂,烂到让人想不通。

这已经不是烧钱了,这是在用印钞机点火。从2020年算起,短短四年,亏损总额超过51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就是你每天睁开眼,啥也不干,就有一千多万美元打了水漂。更离谱的是,这些钱烧出去了,连个响儿都没听到。去年一年,全球也就卖了四万多台车。我给你算笔账,你卖掉一台车,不仅一分钱没赚,还得从自己兜里掏出三十多万人民币贴进去。这生意做的,卖一台亏一台,卖得越多,死得越快。

富二代极星:烧光51亿,月销仅6辆!这印钞机点火式亏损,真要退市了?-有驾

这感觉,就像一个没搞清楚自己是谁的富二代,今天想学人做艺术,明天又想搞金融,后天又跑去开餐厅,结果没一样干成的。极星就是这样,从品牌到产品,完全是一团浆糊。

你还记得它的第一款车,极星1吗?一台混合动力的GT轿跑,定价145万。当时最贵的特斯拉ModelX才卖135万,它一上来就加了10万,还玩限量,每年全球500台。这套路,理论上是没问题的,高举高打,制造稀缺感。可市场不吃你这套啊,大家一看,这不就是个换壳的沃尔沃吗?凭什么卖这么贵?结果就是雷声大雨点小,最后连官方都不好意思公布到底卖了多少,悄无声息地就停产了。

一炮没打响,赶紧换思路。极星2出来了,纯电,价格拉到三四十万,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干特斯拉Model3。这次价格倒是亲民了,可质量又出问题了。车刚上市,开着开着就突然断电,这谁受得了?然后就是没完没了的召回,一次,两次,三次……返厂维修的次数比系统升级还勤快。人家Model3一年卖了50万辆,成了全球爆款,极星2折腾了三年,总共才卖了不到10万辆。再提“对标Model3”,自己人都觉得脸红。

两次失败,彻底把极星搞蒙了。轿跑不行,那就搞SUV。于是,70多万的极星3和30多万的极星4又来了,市场反应还是那样,不温不火。你以为它会吸取教训?没有。现在还在图纸上的极星5和极星6,你猜怎么着?又绕回去了,一个轿跑,一个超跑,甚至还想重新冲击百万豪车市场。这不就是瞎折腾吗?一个新品牌,最怕的就是面目模糊,消费者根本记不住你是谁,是干嘛的。

富二代极星:烧光51亿,月销仅6辆!这印钞机点火式亏损,真要退市了?-有驾

产品定位一塌糊涂,内部管理更是乱成一锅粥。极星从一出生就喊着要做“全球品牌”,结果呢,除了在老家欧洲有点声音,在中美这两个最大的市场,几乎就是个小透明。

尤其是在中国,这市场卷成什么样了?价格战打得刺刀见红。极星这种定价高、产品力又没啥特别之处的“洋品牌”,根本活不下去。上半年卖6辆,就是最真实的下场。卖不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团队根本说了不算。有员工说,他们就像瑞典总部的提线木偶,开个会都得倒时差,等总部的邮件批复下来,黄花菜都凉了。在中国建个工厂,连有些建材都要从瑞典运,这效率,这成本,怎么跟人家比亚迪玩?人家比亚迪在中国,那是闪电般的决策速度。

而且,中国区的CEO换得比翻书还快,八年换了七个,平均一个干不到一年。这哪是做企业,这是玩接力赛呢,谁也别想搞什么长期战略。

眼看着这个“富二代”实在扶不上墙,亲爹沃尔沃也受不了了。今年年初,沃尔沃把手里的股份从48%砍到了18%,把这烫手山芋甩给了吉利。吉利也没办法,为了保住这个还能在欧美市场说上话的牌子,明知是个坑,也得硬着头皮接。前阵子李书福又投了2亿美元进去,说白了,就是花钱续命,保住这个牌照别死透了。

富二代极星:烧光51亿,月销仅6辆!这印钞机点火式亏损,真要退市了?-有驾

靠着输血,极星可能还能再撑一会儿。但在新能源这条赛道上,钱从来不是万能的。特斯拉的成功,靠的是技术创新和极致的产品定义;比亚迪的崛起,靠的是对中国市场的深刻洞察和无敌的产业链整合能力。他们都不是靠着显赫的家世躺赢的。

极星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所有造车新势力的焦虑。它告诉所有人,不管你背景多硬,钱有多少,一旦搞不清自己是谁,搞不懂用户要什么,最后都得被市场无情地淘汰。这条路,只会越来越窄,越来越残酷。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