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说起来挺刺激,固态电池技术终于有了大突破,都是咱们国内科学家弄的那帮人。打个比方吧,以前电动车续航跟个娃娃车似的,100公斤的电池也就撑500公里。现在?说是有望突破1000公里,感觉直接翻倍。新能源汽车这块墙,能一脚踹开了吗?
前几天跟老林聊,他是做供应链的,给我吐槽:你知道吗?电池这东西就跟盖楼似的,层层叠加,每块材料、工艺环节都得精准到毫米级,不然整栋楼歪了。固态电池就像把楼里的木结构换成钢筋混凝土,稳定性强,安全性高,续航蹭蹭往上蹿。这话挺通俗,我能听懂。只说实话,这跳钢筋混凝土也没那么简单,前一阵我还以为锂电池的瓶颈就在能量密度,但从研发那边反馈来看,是安全和稳定性才是大难题。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去年年底某品牌电动车电池包自燃,厂家立马召回,消费者怨声载道。固态电池在这点上能杀出血路,毕竟电解液换成固态,漏液起火概率能降不少。表面看是技术进步,但对普通买家来说,安全隐形的价值更大,比如老王说他宁愿续航少点,也不想半夜被电动车烧醒。
费话说多了聊聊数字吧。现在市面上的电动车百公里电费大约是9元到20元,主要看物业电价和电动车具体功耗。反观燃油车,哪怕是个普通家用轿车,百公里油费四五十块算客观,飚高了更夸张。固态电池如果真能让续航翻倍,电车普及率势必上去,不过这是估算,样本还少,毕竟批量生产还得磨合。
换个角度想,燃油车的淘汰不会是一夜之间的事。前段时间跟销售老李闲聊,他直言:新能源车固然有理想,但咱们现在的加油站密度、民众惯,短时间内换成全电动车不现实。特别是三四线城市,充电设施跟不上,基本还是油车撑场面。这话我认可,发展固态电池虽然是大势,但燃油车还得活得滋润。
其实我一开始写这文,冲动地觉得固态电池能颠覆一切,没想到钻研下去发现现实太复杂。先说供应链,比如固态电池里用的某些材料,像我听说的那种水晶粉,比稀土还稀缺。毕竟咱们国家独有技术优势,这玩意没法大批量往外卖,得严管出口。不然大家冒冒失失大规模换代,供应链跟不上,整个新能源产业链乱套了。
新技术里最让我忐忑的还是安全。固态电池虽然理论上更安全,但制造工艺复杂度高,谁也不能保证没废品,没隐患。咱们很多新能源车企这几年就因为电池堆料不过关翻车,安全事故一多,消费者信心就垮了。这就是现实,理想和市场接受度,得找个平衡。
对了,说起来刚好碰上朋友小张换电动车的事。他抱怨:续航没那么夸张,我跑乡下时候还得担心半天充电桩在哪。这种按需场景,固态电池能不能真解燃眉之急?我心里没底,但愿如此。我也没细想过,能不能借助智能路网规划解决这个问题,车和充电网络联动,说不定是下一步突破口。(这段先按下不表)
再说个跑题的,我今天还看到条新闻,说新能源汽车不光是车,还要进军高铁、轮船、甚至航母领域。想想挺疯,有新能源航母?毫无电池经验的军事装备咋能扛起这么大吨位和复杂系统?心里有点好奇但也怀疑,真能跑得动吗?要是能,那新能源领域得有多大格局。
回头说说价格。虽说新能源车现在补贴削减,部分车型价格上涨,但长期看,固态电池降本的潜力不小。粗略算下,电池成本占整车成本近40%,如果固态电池让寿命延长和安全提升同步实现,未来5年内用电的成本会大幅下降,我个人估计电动车后期买卖的保值率也会改观。不过市场那张网拉得太大,有许多变数。
光谈电池,再对比一下市场同价位车型,你会发现很多电动车品牌底盘调校还不够理想。拿最近试驾的某款30万级电动车说,虽然续航不错,动力响应也快,但悬挂偏硬长时间驾驶颠得人腰酸背痛。燃油车同价位车型舒适性明显更好些,毕竟燃油车技术沉淀和调校多年来积累够深,很多新晋的电动车品牌还在追赶这个标准。
渠道和用户心理也挺有意思。与我聊天的修理工说:电动车维修门槛高了,配件更贵,普通养车人不敢碰,这点和燃油车差距挺明显。虽然固态电池未来能降低安全隐患和保养频率,但当下用户换电动车依旧有心理门槛,他们怕卡壳维修慢。你们觉得呢?是不是得等固态电池普及到一定程度,才会真正扭转这种心态?
对于燃油车未来趋势,我有点儿乐观也有点儿谨慎。就算新能源车续航翻倍,技术不断突破,燃油车短期内不可能一夜被淘汰,毕竟人车路是整体生态,一个得改动的太多,监管、基础设施、用户惯的多重影响,得慢慢磨合。这新能源汽车时代的脚步确实越来越快了。
其实我一直在想,固态电池如果完全商用,把那些被淘汰的旧电池回收处理好了,能不能形成一个完整循环,做到环保又经济?目前这方面数据少,没细数过,只是个猜测,但要是做到了,那新能源汽车行业会更稳更健康。
聊了这么多,你咋看?你觉得固态电池翻倍续航点燃的市场期待,是泡沫多还是希望大?或者说,你身边什么时候能碰上固态电池的车?买不买得起,愿意用?我倒是关注一个细节——固态电池包的散热管理。你见过这东西多薄,密度多大吗?而且散热差不该成短板,否则续航再高也白搭。等我查了数据再说。
改天咱们再接着聊。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