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人堵成“鸳鸯锅”!200公里开5小时,新能源4小时才补上电
国庆一到,高速上就像是摆了个万人拼车大趴,谁也别想轻松“撒欢儿”。
堵车这事,大家早就见怪不怪:去年有人夜里八点出发,堵;今年干脆三点多摸黑上路,结果还是被堵在了一锅大杂烩里。
高速上人车混成一团,油车焦虑,电车更是扎堆发愁,谁说新能源出行能躲过这场“节日大考”?
说实话,现在新能源车主出门,最怕不是堵车,而是“排号充电”。
你以为把油车的加油难换成了电车的充电难,结果发现其实只是换了个赛道继续等。
就拿广州开车回湖北的阿勇来说吧,他跟家人一早就出发,想着能避开高峰。
结果晚上赶到长沙附近的服务区,充电桩前排了十几辆车。
全场像排队打针,工作人员拿着喇叭喊号,谁都不敢溜号。
两台充电桩,四个口,每辆车至少四十分钟,阿勇等了仨小时,充电又用了一小时。
有人直接在车里打地铺睡觉,有人干脆搬出泡面煮起来,原地过年。
更“炸裂”的是回程的京哈高速,某服务区晚上直接叫到六十多号,前面还有不少人在车里刷剧打游戏。
有人盘算着下高速去找充电站,但也怕白跑一趟,毕竟谁能保证那边不更堵?
不如就在服务区死磕。
其实这种情况,早在春节、五一、国庆假期都上演过。
官方也不是完全没准备,交通运输部早早公布了全国136个最容易充电爆满的服务区,让地方提前布置。
但真到现场,还是“人算不如天算”,一到假期,平时冷清的充电桩,瞬间变成大热门。
数据显示,截止八月底,全国高速服务区已经建成了6.66万个充电设施,光今年头八个月就新加了1.51万个。
但你手里那份数据表,遇上节假日什么用?
平时这些桩子闲得长草,到了长假直接爆满,堪称“潮汐式用电”:平时门可罗雀,假期一夜间排队到天亮。
不少网友吐槽,“我200公里跑了快5个小时,平均时速还不如电瓶车。”其实谁都知道,新能源车城市里用着顺滑又舒服,充电也便宜,限行不怕。
但一到了高速,续航焦虑+充电焦虑,双管齐下。
有些网友直接开玩笑,“以后节假日还是租油车吧,别把自己困在服务区。”
说到底,问题也不全赖新能源车本身。
新技术刚普及,配套设施还跟不上节奏。
充电桩多建吧,平时亏本没人用,少建吧,节假日又顶不住。
运营商也有自己的算盘,毕竟不是靠热情撑起来的买卖。
还有一个尴尬的现实,服务区要建更多桩子不仅得算经济账,还得协调场地、用电容量,哪有那么容易。
很多地方开始尝试加投移动充电车,优化排队系统,比如APP实时查岗,车主看哪个服务区有空桩直接导航过去,但遇到大家都一窝蜂冲一个地方,还是难保不扑空。
国家电网也早早预测,今年国庆三分之一以上高速服务区充电桩要满负荷运转。
充电高峰在9月30日晚10点到12点、10月1日上午到晚上,返程高峰则是6号、7号,几乎全天都在“抢桩大战”。
前几年,电车还算新鲜玩意儿,出门都是小心翼翼。
现在电车遍地跑,假期一到,老问题直接翻倍。
有意思的是,不少老车主已经练就一身“节假日生存技能”:提前查路线,哪怕多绕点路,只要能充上电就行。
有的家庭干脆“双车模式”,城市里电车开,长途油车顶。
有的人索性拼团包车,或者临时租个混合动力,问就是“省心”。
其实高速堵车、充电难,已经变成假期的固定节目。
大家一边吐槽,一边又乐此不疲。
归根结底,这是新技术发展的阵痛期,谁都希望将来能有更多、更快、更智能的充电方案。
只不过,目前还得靠“提前做功课”、“车窗苦等”、“服务区吃泡面”这些民间智慧顶着。
新能源车想真正在长途自驾领域站稳脚跟,还是得靠基础设施的升级和运营方的投入。
而对于普通人来说,假期的高速之旅,既是堵车的考验,也是新能源时代的“成长之路”。
这些麻烦,谁的青春不折腾?
下一次出行前,你会选择什么方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