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正上演一场残酷的“淘汰赛”,无数玩家在价格战的血海中挣扎,甚至批量出局。然而,小米汽车却在2025年第二季度逆势而上,交出了一份令人咋舌的财报:智能电动汽车业务收入狂飙至206亿元,同比暴增233.9%,交付量更是突破8.13万辆,创下历史新高。但别被这耀眼的数据蒙蔽,其背后依然是3亿元的经营亏损。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对此的回应,不是加入“内卷”,而是斩钉截铁地宣称“坚定不参与价格战”,将重心放在订单交付与产品结构优化上。这种在行业集体癫狂中保持清醒的战略定力,究竟是狂妄还是远见?它不仅是小米汽车能否跑赢盈利拐点的关键,更是中国智能制造在全球市场挑战传统巨头、重塑产业格局的缩影。
小米汽车的崛起,绝非昙花一现的流量奇迹,而是雷军与卢伟冰十年磨一剑的战略布局与执行力的必然结果。早在2013年,雷军就已洞察到汽车与消费电子融合的趋势,并多次拜访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为小米的造车之路埋下伏笔。从2021年正式宣布造车,到2025年上半年,小米在新业务上累计投入已超过300亿元,这笔巨额亏损是其技术硬核化、品牌高端化和生态化布局的“学费”。小米汽车并未选择低价倾销,而是通过提升Xiaomi SU7 Ultra等高端车型的交付比重,将平均售价(ASP)由2024年第二季度的22.86万元拉升至25.37万元,直接将毛利率提升至26.4%,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甚至超越了部分传统豪华品牌。这清晰地表明,小米汽车正通过产品附加值和成本控制,而非单纯的价格战,来构建其盈利能力。
那些曾质疑小米汽车能否承受持续亏损、或其“互联网思维”在传统制造业面前会“水土不服”的论调,如今看来更像是无知者的臆测。小米汽车的高毛利率和快速收窄的亏损,正是对“亏损黑洞”质疑的最有力反驳。小米深耕“人车家全生态”的协同效应,将全球5亿MIUI用户基础转化为汽车业务的独特优势,通过跨设备互联、智能家居联动等功能,构建了区别于传统车企的竞争力护城河。这种“技术越级+价格降维”的策略,不仅让SU7 Ultra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更让其首款SUV产品Xiaomi YU7系列在发布后18小时内锁单量突破24万辆,7月单月交付量首次超过3万辆,这些数据均印证了市场对小米高品质产品的强劲需求和其“爆款”制造能力。
然而,这场“造车马拉松”远未到终点。小米汽车仍面临产能爬坡、供应链稳定性以及全球化布局的严峻挑战。尽管北京工厂一期年产能15万辆,但订单等待周期依然漫长,扩产计划与芯片短缺等因素仍是潜在风险。卢伟冰表示有信心完成全年35万台的交付目标,并透露了2027年进军欧洲电动汽车市场的宏伟计划。这不仅意味着小米汽车将进一步参与全球最激烈的市场竞争,更将面临欧盟碳关税、数据合规性审查等政策壁垒。虽然累计亏损的彻底扭转尚需时日,但单季盈利的实现将为小米汽车注入强大的发展信心,并为其全球化扩张提供坚实的财务基础。
小米汽车的实践,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样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唯有坚守战略定力、持续技术创新、深化生态融合,方能穿越迷雾,最终跑赢盈利拐点,在全球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这不仅仅是小米的胜利,更是中国智能制造在全球挑战传统巨头、实现产业升级的缩影。小米汽车的每一步,都在重新定义中国智造的边界,证明高质量发展远比盲目内卷更具长远价值。那些固守旧思维、依赖补贴和价格战的企业,终将被历史的车轮无情碾压。小米汽车,正以其独特的路径,向世界宣告中国汽车产业的“新质生产力”已然崛起,而这仅仅是个开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