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汉EV的电耗,又一个让人震惊的数据出来了——100公里只要10.6度电。这事儿我突然想到两个方向,一是节能带来的直接好处,二是它对成本的深远影响。
先说第一点。你们用过汉EV的人都知道,开起来特别明显变化。相比几年前我试过的那几款同价位车,它的百公里电耗确实低了不少。之前看过一个行业报告,同样大小电池的车,续航最多能跑400公里左右。而比亚迪的现有方案,只要少点电,就得多算算续航。按这个10.6度的能耗算,一个大体样本,纯电续航大概在420公里左右(这里不算厂商官方的极限续航,估算出一个相对接近实际用的数字)。
有意思的是,这个数字让我猜测:比亚迪是不是用更小点的电池就能达到这个续航?我查了点资料,106度半固态电池是比亚迪在推的,假设它的能量密度提升了,比如说每公斤电池的能量从200Wh提高到260Wh,意味着用更少的电池容量,就可以保证续航。
这脑海中一闪而过:如果用更小的电池,车身就更轻。更轻,耗能又能更节省,形成良性循环。毕竟,车的自重直接影响耗油用电(你说是不是?),而且,电池越小,成本越低。这个逻辑真挺简单的,但对于车企来说,成本控制尤其重要。减少电池用量,成本就显著下降——有没有想到比亚迪这么做,是不是其实在帮自己减负。
等会儿,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注意到比亚迪106度电池的能量密度确实比一年前好多了(大概2022年的时候,是200Wh/kg,现在我猜能到260Wh/kg了),这意味着他们能用更少的电池容量实现同样的续航。这个能量用得更巧很关键。
这让我有了个大胆猜测:如果技术再突破,能量密度继续提升,也许汉EV能搞到续航五六百公里的电池容量还能再缩点。甚至,也有人说:比亚迪能把电池变得更轻,就能实现无限续航。当然啦,这只是一句戏言。但实际上,降低能耗,确实是在向无限续航努力。
这里还得插一句:省电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关乎车架的重量和成本。车辆越轻,刹车、悬挂的负担越小,维修也省不少(这跟买车修车的朋友们聊,都是有道理的)。
发散点还挺有意思:长远看,能耗下降会不会促使车企把电池用得更疯狂?比如用更小电池实现极限续航?我猜这是不可能的,也不现实吧,毕竟电池容量还受制于技术和成本,节能就意味着留大空间给电池其他方面做优化。
对了,你以为比亚迪的成本优势就到这里?其实还不算完。它们用的106度半固态电池,成本是否比传统锂电池低了个百分之几我不敢定论,但我觉得可能比市面上常用的锂电池低10-20%。这才是竞争的要害:成本压得低,更低的售价,甚至有空间把利润空出来。
我还在琢磨:比亚迪的节能策略是不是在逐步推进?他们更希望保持低能耗、高续航的双赢目标,这样,未来的新能源车市场,也就站稳了脚跟。
突然想到一件事:销售的朋友曾经跟我说过,他们这次新推的汉EV,最受欢迎的点其实就是它的省电。消费者在比拼续航的逐渐意识到:用得少,也就花得少。
所以,回头看,比亚迪如果能持续把电耗压得更低,不仅是对自己技术的要求,更是在行业树立起一个节能第一的标杆。也许车子越省电,越省钱,真正会变成一种硬核优势。
再说个小细节:我刚才翻了下手机相册,看到我朋友去年拍的汉EV,车身还算漂亮。但制动片和轮胎的磨损,让我忽然想到——更轻的车,刹车片用得少,磨损慢点(这是真的,少点调整成本)。
我一直觉得:在未来几年,像比亚迪这样追求技术突破的品牌,可能会是在能源效率上越走越远。他们的技术路线——不仅是追求续航,还要追求能耗的最优化——才是真正的硬道理。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真把能耗压到极致,电池能不需要那么大了,车身还能轻一些,续航还能再延长一些,也许就走向了未来的无限可能。
(这段先按下不表……)
话又说回来,能耗低归低,但实际效果怎么实现,还是要看配套技术的升级,特别是动力系统和轻量化设计。这是一场不断磨合的技术赛。
有没有觉得,未来真正的竞争点,反而会从电池容量走向能效比?单纯的续航,比拼的其实是每度电的价值。这个角度挺新鲜吧。
好了,留个问题——你觉得,随着技术成熟,电池会不会逐渐变得更像手机电池那样小巧而强大?还是说,能量密度越高,技术壁垒越高,反倒会限制这条道路?值得玩味啊。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