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桩三年倍增以统建统服破解民生痛点,推动充电便利性成为新能源汽车普及的关键
我刚开始关注这个事情,是在不久前和同行喝茶时,偶然聊起充电桩。一个同事摊开手,说:你看这几年的变化,好像终于有人开始正视居住区充电这个难题了。我心里一动,毕竟这是老大难问题:满大街新车增多,但很多家里根本装不了充电桩,公共充电站又密度不够。你说这不就成了买车容易养车难的新表现嘛。
正好,国家发了那个方案——《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服务能力三年倍增行动方案(2025—2027年)》,我查了一下文件内容。其实就是个像规划一样的计划,但细看,有意思的点在于它强调统建统服。我之前没怎么留意到这个词,但一想到,要让充电设施变得更普及,这个统,我猜就是关键。
这统建统服——运营商一体实行规划、施工和维护。不是让小区的物业、物业队或者第三方公司自己去摸索,而是由一个专业的运营商一站式搞定。这样一来,可以从源头避免建了之后没人管、管了又不干净的尴尬。毕竟你想跑到后面去维护一个充电桩,还得看物业、看电工,有没有技术,责任怎么划……你说这事是不是做一件事乏味得让人想扔手机?然后,谁来统一规划?谁来管?这是对之前散乱的管理模式的突破吧。
我在查资料时,还翻了下成都的案例——那边早就实行统建统管。他们不自己建,交给专业运营商后,整个充电桩的安装、后续维护都由一家企业负责。据说就减少了30%的故障率,用户抱怨也少了不少。这一定在全国推行统建统服之前,已经有点试点成功的味了。
这么做也不是没有风险:一是你得找对合作伙伴,要有稳定规模的运营商,不然还是一锅粥。二是要考虑到不同小区的差异,比如老旧小区没有足够电力容量,怎么办?这让我想到我曾经在上海看过一个统建统营的方案——他们结合多元补贴机制,帮物业改造电网,补贴一部分成本。这其实是结合了政策扶持和市场机制的双保险。
说到这里,我还得提醒自己别太乐观,毕竟推行运营商统建统服这个方案,加快了流程,但真正落实到菜市场、老旧社区,还得解决电力容量、空间窘境。一家物业公司曾经跟我抱怨:我们这里人口多,电容量紧张,想装个充电桩都难,想搞集团采购降低单价,但那只是症状。或者说,就算建起来了,维护问题又来了——有人在巡检、排故、预约,所谓的可持续到底怎样保证?这个问题在我看来还是个挂在墙上的字。
(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想到了去年我随手拍的相册里的一张照片,是我邻居家新装的两辆电动车——一辆是刚买的,另一辆是去年那辆,续航其实差别不大,但价格明显贵了20%左右。对比之下,买车价差不多4~5万,但充电桩的成本,我估算百公里加电成本不到2块,快充更是几毛钱一度,算起来还是挺便宜的,但始终挡在那的,是充电不便这块绊脚石。
其实我不太相信,单靠一个建桩目标就能让新能源汽车迅速普及。毕竟,车和桩不是孤立存在的,还得想:用户用得爽不爽?充电到底快不快?网络能不能不停?如果每天都得排队,谁还愿意?想想今年官方提出的到2027年建2800万个充电设施,还要新增10万个大功率直流充电枪,基本让人觉得:充电基础设施成熟到能打包卖给每个车主了。
那这个高质量的体系究竟在哪?我觉得,它背后其实是对整车产业链的再细化:研发出更耐用的充电设备、考虑电网结构的可持续性、甚至在小区旁边安排动态监控队伍。反正我每次去修车店,看到那个给电动车装充电桩的师傅,手里拿着工具箱,还得看电线走向,有没有漏电。——这里面其实很多细节,都是基础但重要的事情。
我还在想:未来是不是就像水电煤一样,成为基础设施?国家或地方说要督导和标准,其实就是想让这个基础变得更有保障。要不然,我觉得民间力量即使再热情,也会被规则不统一、维护不易给扼杀。
(这只是个猜测,没有去年详细调查,所以也不一定准。)
说不定到头来,关键还是得靠买车的人心。很多朋友都说:我就怕用起来麻烦。这话其实很现实。再说一遍:充电桩的布局,不光是建起来,还得不疼不痛、用得舒服。
不过你觉得,现在普通家庭最担心的,是挤不出电,出门没充电桩,还是充电慢?我其实更偏向后者——快充还在路上,但家用桩的普及还得时间。尤其是在老社区,很多电力条件不行,改造大工程得花不少钱。那这么看来,未来的规划,不能只看数字,还得考虑城里老旧小区的特殊情况。
我还想问一句:你身边,有没谁最近换了充电桩,觉得用起来变方便了吗?或者,还是那个麻烦事,没变。
这事儿,或许就是未来电动车在你我生活中的那些细节,还得看谁能把这些细枝末节的问题解决掉。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