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暂停汽车 “国补”,怎么回事?
**
最近,河南郑州、洛阳、许昌,新疆,辽宁沈阳等地发布了汽车国补暂定申请的公告,引发汽车市场的一阵骚动。其实国补并没有结束,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的消息显示:2025 年国补政策统一的截止时间为 2025 年 12 月 31 日!那为什么有些地方会发布暂停的公告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要原因:资金额度用尽
2025 年,中央财政下拨 3000 亿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用于支持各地的汽车等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首批 810 亿、第二批 810 亿已陆续到位。但截至 5 月底,全国已使用 1500 亿元补贴资金,占全年预算的 50% 以上,部分地区因补贴核销进度过快,导致资金提前耗尽。受 “618” 大促推动,6 月单月补贴消耗预计再增 500 亿元,上半年累计支出或达 2100 亿元,占全年资金的 70%,完全打乱了政策对市场的预判。部分省份因资金分配不均,出现了 “断档期”。这说明,置换补贴和直接国补确实刺激了大家的消费。
不少地方也给出了重启时间,辽宁沈阳将补贴暂停时间设定为 6 月 30 日,后续可能根据资金到位情况重启;重庆、江苏等地通过分阶段投放资金、暂停线上申领等方式优化管理。目前,中央仍有 1380 亿元补贴资金待下达,未来可能根据各地执行效果调剂额度。
地方财政压力过大
2025 年各地方政府普遍面临 “化债” 压力,年初部分省市的新能源购车补贴已出现不同程度退坡。例如,云南省 2024 年至高补贴 2 万元,2025 年下滑 5000 元;海南、青海等地补贴同样减少 5000 元,贵州、陕西、江苏等地降幅在 3000-4500 元不等。除了退坡,持续提升补贴额度的重庆也备受争议,去年重庆一度追加汽车置换补贴,提振汽车消费。但也有人认为这不过是新一轮的地方财政透支,并不能解决政府的财政压力。
补贴套利现象严重
每到 618、双十一这种大购物节,总会出现一些套利套路。比如部分商家 “先涨后补”,或者伪造虚假订单套补贴等等,让国补变成一些人的不当获利手段,失去了真正刺激消费的初衷。
在以旧换新政策中,“旧车报废” 与 “新车购置” 的关联性审核不严,催生了 “零公里二手车” 灰色产业链。车企将未售新车挂牌后以 8 折抛售,车商收购后报废旧车完成置换,套取每辆 1.5 万 - 2 万元补贴,再让利销售实现套利。此类车辆虽未实际使用,但通过伪造交易记录进入二手车市场,扰乱价格体系并骗取补贴。还有部分车商以极低价格(通常每辆仅 500-800 元)批量收购濒临报废的面包车等老旧车辆资质,随后,通过伪造车辆行驶证、虚构建档信息、炮制虚假交易记录等一系列非法手段,将本不符合条件的 “空壳” 车辆包装成合规的置换标的,骗取国家补贴。
总的来说,此次多地暂停汽车国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不过消费者也不用过于担忧,国补政策并未真正结束,后续随着资金的到位以及政策的完善和规范,汽车消费市场有望在调整中实现更健康、持续的发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