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卢伟冰:2027年进军欧洲汽车市场,不打价格战、不参与内卷

点击关注不迷路

小米卢伟冰:2027年进军欧洲汽车市场,不打价格战、不参与内卷-有驾

最近,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在2025年第二季度业绩会上的一番话,又把小米汽车推上了热搜。

简单总结一下:小米汽车不打算卷价格战,也不跟着别人拼促销,而是闷头搞产品、抓交付。

同时,小米还放了个大招——2027年正式进军欧洲电动汽车市场。

这事儿听起来挺热闹,但咱们得冷静看看。

小米为啥突然瞄准欧洲?

这个决定背后是真有底气,还是“别人卷我不卷”的无奈之举?

今天咱们就掰扯清楚。

一、小米汽车:先活下来,再谈梦想

先说个数据——2025年第二季度,小米汽车交付了8.13万辆新车,比去年同期翻了快两倍。

收入也跟着飙到213亿元,同比增长233.9%。看起来挺猛,但别急着鼓掌。

卢伟冰自己也承认,小米汽车过去三年多砸了300多亿,虽然现在经营亏损收窄到3亿,但账面上还是亏的。

简单说,小米造车这事儿,目前还处于“烧钱换市场”的阶段。

不过,小米的底气也在这儿——靠爆款打天下。

YU7系列和SU7系列的热销,让小米尝到了“爆品模式”的甜头。

卢伟冰的意思很明确:先靠爆款把规模做起来,再靠规模压低零部件成本。

这种思路在手机行业早就验证过,比如红米当年靠性价比冲出重围,后来靠量大摊薄成本。

但问题是,汽车这盘棋比手机复杂多了。

手机卖不掉还能清库存,汽车生产线一开动,现金流压力可不是闹着玩的。

小米现在敢喊出“2027年进军欧洲”,恐怕是觉得国内市场的基本盘已经稳了,得找个更大的舞台练练手。

二、欧洲市场: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

小米为啥选欧洲?

卢伟冰的说法是“中国模式能复制到海外”,听起来挺自信。

但实际情况可能没那么简单。

先看欧洲汽车市场的现状:

电动化趋势明显:根据行业数据,2025年上半年,大众、雷诺、宝马在欧洲的纯电动车销量同比分别增长89%、57%和35%。

连雪铁龙这种老牌车企,纯电车型销量都暴涨了185%。

价格战一触即发:大众最近放出风声,2027年要推出一款售价2万欧元,约15.6万人民币的电动车,直接对标中国市场的五菱宏光MINI EV。

雷诺、菲亚特也都在憋低价新车。

换句话说,欧洲市场现在是电动化提速、价格下探的阶段。

小米这时候进去,看似赶上了风口,但得面对几个现实问题:

环保门槛高:欧洲对电池制造的环保要求越来越严。

比如干法涂布技术,因为不使用有毒溶剂,成了行业新宠。

小米的供应链能不能跟上这种技术迭代?

本土化难题:欧洲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和国内完全不同。

比如德国人认奔驰宝马,法国人偏爱雪铁龙,意大利人喜欢菲亚特。

小米想靠性价比打开市场,可能得先解决“品牌认知度”问题。

政策风险:欧盟最近对中国电动车的反补贴调查闹得沸沸扬扬。

小米如果直接出口整车,可能面临关税壁垒。

卢伟冰说“调研和筹备中”,估计也在琢磨怎么绕开这些坑。

三、不打价格战:小米的“佛系”生存法则

卢伟冰反复强调,小米汽车不打价格战、不参与内卷。

这话听着挺硬气,但背后其实是小米的“生存智慧”。

先说价格战。

国内新能源车市场这两年卷得飞起,从理想、问界到特斯拉,隔三差五就来个“官降”。

小米的YU7和SU7系列虽然卖得好,但主打的是中高端市场。如果跟着别人拼价格,毛利率肯定保不住。

卢伟冰自己也说了:“产品没竞争力,只能拼价格,毛利率自然上不去。”

再说“不内卷”。

这个词现在被用烂了,但放在汽车行业,其实就是“不盲目扩张”。

小米的策略很明确:先把订单交付和新车型开发做好。

毕竟汽车不是手机,交付慢了容易翻车。

比如小米SU7系列刚上市时,等车周期动辄两三个月,差点把用户耐心耗光。

不过,这种“佛系”打法也有风险。

比如大众、雷诺这些欧洲老牌车企,已经在布局2027年的低价电动车了。

小米如果坚持不降价,会不会被挤出中低端市场?

四、小米的底气:技术积累和生态闭环

卢伟冰敢这么硬气,小米肯定有两手准备。

首先是技术积累。

小米自研的3纳米芯片已经量产,玄戒芯片也进入规模生产阶段。

芯片这东西,说白了就是“消费电子的根技术”。

未来有芯片加持的汽车,智能化体验可能比没芯片的强出一大截。

其次是生态闭环。小米的“人-车-家”战略,简单说就是把手机、汽车、家电打通。

比如用手机远程控制车内空调,或者用车载系统联动家里的扫地机器人。

这种体验,在欧洲市场可能是个差异化卖点。

不过,技术这东西不是一蹴而就的。

小米自研芯片刚起步,短期内想靠芯片拉高毛利率,难度不小。

生态闭环更是个长期工程,得看欧洲消费者买不买账。

五、2027年:一场“先难后易”的冒险

卢伟冰说,进军欧洲是“从难到易”的选择。

这话听着挺励志,但实际操作起来,小米得过几道坎:

产品定位:欧洲消费者对电动车的需求和国内不同。

比如德国人喜欢大空间,法国人看重续航,意大利人偏爱设计感。

小米得拿出一款“全能型选手”,还是分车型精准打击?

定价策略:

卢伟冰说“具体产品和定价还没确定”,但欧洲市场对价格敏感度高。

如果定价太高,可能被特斯拉、奔驰压着;定价太低,又可能被大众、雷诺截胡。

渠道建设:欧洲的汽车销售渠道和国内完全不同。

小米在国内靠线上销售起家,但在欧洲,4S店和经销商才是主流。

小米是自建渠道,还是找本地合作伙伴?

这些问题,小米现在可能还没答案。

但卢伟冰的思路很明确:先在国内市场练好内功,再杀向欧洲。

六、小米汽车的“欧洲梦”,能圆吗?

说到底,小米进军欧洲汽车市场,既不是“豪赌”,也不是“躺赢”,而是一场“稳扎稳打”的长跑。

短期看,小米需要解决交付问题、技术积累和成本控制;

长期看,得应对欧洲市场的政策风险、竞争压力和消费者偏好差异。

但话说回来,小米的优势也很明显:

爆款基因、生态闭环、技术投入。

这些在手机行业验证过的能力,放到汽车行业未必能立刻见效,但至少是个靠谱的起点。

至于2027年能不能在欧洲站稳脚跟?

答案藏在小米接下来两年的动作里。

如果YU7和SU7系列能持续热销,订单交付稳定,欧洲市场或许真能成为小米汽车的“第二增长曲线”。

不过,咱们也得清醒——欧洲不是中国,欧洲人也不是中国人。

小米的“中国模式”能不能复制到海外,还得看当地人愿不愿意为“性价比”买单。

毕竟,一辆车的价格,可比一部手机贵多了。

(全文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