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特斯拉在海外,特别是在美国,偷偷上线了一款全新的ModelY。消息一传到国内车圈,那可是闹得沸沸扬扬,大家纷纷议论,给它取了不少外号,有的叫“毛坯版”,有的甚至调侃成“丐版”。
不过,特斯拉官方给这个新车取了个比较雅致的名字,叫“标准版”,原来在售的那个型号就变成了“高级版”啦。
这波事情的开端,是它在美国公布的价格,新车标价三万九千九百六十美元,瞬间把入门门槛降低了差不多五千美元,感觉像是打了九折似的。
这数字一换算,立马在国内市场引起了不少遐想,大家都猜测要是引进中国,起售价很可能直接冲到二十万到二十三万左右。不过,市场的反应倒是不客气,发布当天,特斯拉股价直接跳水,掉了4.45%,马斯克本人也没多说啥,就简单转了个发,没多余的话。
守住的灵魂与削掉的皮肉
到底特斯拉在新车型上做了些什么,才把五千美元的空间“挤”出来呢?其实挺直白的:它把那些觉得不算“核心价值”的部分全都剔除了,但又牢牢坚持住了它心中的“灵魂”。
这份“灵魂”其实就是那块标志性的15.4英寸中控大屏,尺寸、功能、操作体验,一点儿都没缩水。支撑这块屏幕的智能车机系统,加上让车辆持续进步的OTA空中升级功能,也都完好无损地保留了下来。
特斯拉的这套思路相当明确:车子不一定要多豪华,但“智能”绝对得做到位。在性能方面,它也做了权衡调整,百公里加速时间拉长到6.8秒,电池容量设定为69.5千瓦时。在美国EPA标准下,能行驶321英里,大概折算成516公里。虽然不算特别让人震撼,但作为一款“智能终端”的基础出行功能,绝对足够用。
那些用来装点“皮肉”的东西可真不少,几乎一股脑儿都被删掉了。以前用来炫耀豪华和舒适的配置,基本上都被扫清了。以前一抬头就能看到的全景天幕,现在也没了。原本包裹得满满的全真皮座椅,被改成了皮和织物拼凑的款式。方向盘也不是电动调节的了,得自己动手调整。
无情革命下的舒适冗余
这种缩减是有系统的,它不是针对某个单一的功能,而是对整个“乘坐体验”传统观念的一整套调整。
比方说,前排座位的通风和后排座位的加热装置,这些在冬天夏天都特别实用的便利配置,现在都没了。车内的氛围灯,以及那个能让你在狭小车位里更自在的后视镜电动折叠功能,也都不见了踪影。
听觉娱乐方面也打了折扣,车里扬声器的数量从十五个变成了七个,几乎减了一半。就连后排乘客那块曾经的小型8英寸娱乐屏,也被狠狠剥除了。
轮毂的尺寸也缩水了,从19英寸变成了18英寸,基本款只提供一种灰色车漆,要想要别的颜色?那就得额外出钱。这招操作,就像是在对舒适和多余配置进行无情的革新,特斯拉用实际行动表明:这些都不是我核心价值观里的必备品。
当极致降本遭遇用户体验
不过,这种极端的“减法哲学”并不完全优雅,有些地方反倒显得有点生硬硬邦邦的,暴露出它在控制成本和用户体验之间摇摆不定的尴尬,甚至有点损害它一直以来强调的“智能”与“先进”的形象。
最典型的例子是车顶这块。虽然全景天幕没了,但车顶依旧是玻璃的,特斯拉只是把里面包了一层布遮住。这一操作一出来,车主们立马炸锅了,纷纷吐槽:“这下可真糟糕,既享受不到玻璃天窗带来的通透感,又隔热不如传统车顶,简直把两缺点揉到一块了。”
前备箱的安排真是让人皱眉头。为了想节省点成本,里面那些结构件、隔音棉和各种管线都毫不掩饰地挂在外头。储物槽用的材质也从硬塑料变成了一种不防水的纤维复合料,不仅看着特别廉价,还给平时打理带来不少烦恼,简直成了藏污纳垢的好地方。
更让人费解的是,特斯拉居然把座椅的实体调节按钮也给删了,想调个座椅前后或者高低?得先在中控屏幕里找对应的菜单,还得点半天。为了追求简化反而搞出这么麻烦的“反人类”设计,很难让人把它和“智能”或者“便利”挂钩。至于后排那个直接在椅背上凿出来的杯架凹槽,更是把“凑合”两个字写在脸上了。
中国市场的终极考场
现在,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中国市场。特斯拉这套“重软件、轻硬件”以及“重体验、轻豪华”的减法思路,即将在这里遇到最严苛,也是最后的考验。
它手里的杀手锏,依然是那无可匹敌的品牌号召力和成熟的软件生态系统。不过,要面对的,是一个已经彻底“内卷”到极致的市场。在二十万这个价位段,中国品牌提供的东西实在多得让人眼花缭乱。更细腻的内饰用料、座椅通风加热按摩一应俱全的舒适配置、车内随处可见的大屏幕,这些国产车的“基本操作”,偏偏都是这款“毛坯”ModelY所舍弃的。
而且,现在的中国买家,也不像以前那样一看到特斯拉标志就盲目冲上去的了。大家变得越来越理智,讲究实际,都会仔细算算自己花的钱到底换来了啥实在的东西。品牌的光环固然很重要,但已经不再是唯一能左右决策的因素了。
有趣的是,同一时间推出的标准版Model3,减配情况就没那么激烈。不仅保持了全景天幕,还把电机功率提高了,而且降价幅度也更大,达到了五千五百美元。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哪怕是特斯拉内部,对于这种极致压缩配置的办法,也不是全部人都认可。
结语
就这事儿啊,问题可就来了。当那款被美国市场和投资者用脚投票支持的“毛坯”ModelY,以一个特别吸引人的价格进军中国市场,大家会不会买账呢?
特斯拉到底会继续坚持它那套激进的价值观,还是像很多国外品牌一样,为中国市场取点“特色”来搞点调整呢?
这不仅考验着特斯拉的底牌,也重新洗牌整个市场的价值观。结果怎么样,对于我们这些手中有钱的人来说,意味着更多的选择余地和更激烈的竞争局面。说实话,这事儿,归根结底还是挺利好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