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汽车(601633)的“四项不为”:清流还是压力下的坚守?

长城汽车(601633)的“四项不为”:清流还是压力下的坚守?-有驾

【以下内容根据公开信息以及个人理解编写,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依据和建议!】

作为汽车行业的老兵,长城汽车创始人魏建军一直是个话题人物。最近,他在央视《对话》节目中提出的“四项不为”原则,再次让他和长城汽车成为舆论焦点。敬畏资本、重视用户、恪守底线、爱惜产业,听起来是不是很“清流”?但在光鲜的表态背后,长城汽车正面临着实实在在的压力和挑战。

一、“四项不为”:清流还是无奈?

魏建军的“四项不为”听起来很美好:不被资本裹挟、不做过度营销、不逐短期利益、不损产业生态。在当前车圈过度营销、概念炒作成风的背景下,这确实显得与众不同。但仔细想想,这更像是在激烈竞争中的一种无奈坚守。

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惨烈,车企们为了股价和市场,纷纷炒作概念、压缩测试周期、夸大技术优势。比如,有些车企热衷于炒作“固态电池量产”“L3/L4级自动驾驶落地”,却对核心技术的落地进度避而不谈;更有甚者为了加速产能爬坡,擅自压缩核心部件的测试周期,或者与测试机构合作,盲目进行测试实验,完全不顾实际应用的可能性。

相比之下,长城汽车的“四项不为”显得格外清醒。但这种清醒背后,是长城汽车在新能源赛道上面临的巨大压力。

二、营收增长但利润下滑:长城的困境

2025年上半年,长城汽车的财务表现“喜忧参半”。虽然销量和营收都有所增长,但净利润却下滑了超过10%。这背后的原因,正是魏建军所说的“不逐短期利益”。

长城汽车在新能源转型上投入巨大,包括新车型的研发、新渠道的建设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同时,为了应对新能源市场的竞争,长城不得不在价格上做出让步,牺牲了一部分利润。这种情况下,利润下滑似乎在所难免。

三、产品力的双面性:进步与争议

魏建军强调,长城汽车的核心是用户满意度,而用户满意度的根本是产品力。从数据上看,长城汽车在产品质量上确实有显著进步。2024年,长城汽车的投诉指数同比下降了43.12%,成为投诉榜单中下滑幅度最大的车企。这说明长城在产品质量上确实下了一番功夫。

但另一方面,长城汽车的产品也存在不少争议。尤其是坦克品牌,多次因起火事故受到消费者的质疑。2024年和2025年,坦克500多次发生起火事件,这让消费者对坦克品牌的“硬核越野”形象产生了怀疑。

四、新能源转型的挑战:坚守与阵痛

面对新能源市场的激烈竞争,长城汽车的转型之路并不平坦。虽然推出了多款新能源车型,但短期内难以突破盈利瓶颈。比如,欧拉品牌虽然在9月的销量有所增长,但整体销量仍需进一步提升。

为了应对挑战,长城汽车采取了多种策略。一方面,继续坚守燃油车市场,尤其是哈弗和皮卡,这两个品牌依然是长城的“现金牛”。另一方面,加速新能源车型的推出,试图通过产品矩阵的丰富来提升市场份额。同时,长城还积极拓展海外市场,试图通过全球布局来寻找新的增长点。

结语

魏建军的“四项不为”听起来很“清流”,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更像是长城汽车的一种无奈坚守。营收增长但利润下滑,产品力进步但争议犹存,新能源转型面临挑战,这些都说明长城汽车的路并不好走。不过,正是这种清醒和坚守,或许能让长城汽车在未来的竞争中走得更稳、更远。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