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震三连质疑小米YU7测试!韩路怒怼:懂电车地狱挑战吗?

小米YU7,24小时狂飙200km/h,真能跑出5000公里?

这事儿一出,我第一反应是:疯了吧?一辆电动车,不换车、不歇系统,24小时贴地飞行,全程维持200km/h——这哪是测试续航,简直是电车界的“地狱挑战”。可雷军就这么干了,还直播全程。结果,车圈炸了。陈震三连炮轰:“这测试有啥难的?空气都帮你散热了!”韩路反呛:“你懂不懂电车的热管理压力?”两位大佬掐起来了,而我,开着同级竞品跑了三天高速,只想说一句:这场测试,表面看的是速度,实则考的是电池的“心肺功能”。

测试到底测了啥?不是续航,是“持续输出能力”

先说清楚,这次小米YU7的24小时耐力测试,不是为了测极限续航。官方说了,目标是“模拟高强度连续使用场景”,看看电车能不能像保时捷911 GT3那样,在纽博格林赛道上一跑就是24小时。

但关键细节很多人没注意:

恒速200km/h,风阻系数直接翻倍,能耗飙升。

每跑一段就充:电量剩25%就停,充到80%就走,不充满、不放完。

充电间隙不关机,空调、系统全开,电池管理系统(BMS)持续工作。

这哪是“休息”?这是让电池在“低电量冲刺—快充补能—高温运行”之间反复横跳。相当于让一个马拉松选手,每跑5公里就猛喝能量饮料,然后继续冲刺。

陈震说“不难”,因为他站在用户日常驾驶视角:“谁天天开200?谁会这么充电?”确实,普通车主不会。但韩路的“工程师思维”点出了本质:这不是测你能跑多远,而是测你能不能“扛住”。

我专门查了中汽研的测试标准,目前主流续航测试是WLTP工况,模拟城市+高速,平均时速60-80km/h。而小米这个,相当于把WLTP的强度拉到300%。虽然不日常,但对电池热管理、电机散热、电控系统稳定性,都是极限拷问。

电池的“呼吸节奏”:25%到80%,为啥卡这么死?

很多人质疑:为啥不跑到0%再充?为啥不充满?

答案藏在锂电池的化学特性里。我请教了电池工程师,简单说:锂离子电池最怕两件事——过充、过放,还有高温+高负载叠加。

25%是安全底线:低于这个值,电池内部锂枝晶容易刺穿隔膜,有短路风险。

80%是效率黄金区:从80%充到100%,时间占全程40%,但电量只加20%。而且快充后期,电压高、发热大,对电池损耗明显。

陈震三连质疑小米YU7测试!韩路怒怼:懂电车地狱挑战吗?-有驾

所以小米这波操作,不是取巧,是科学保电池。就像你跑步,不会每次都拼到吐血,也不会每次只走两步就歇——要的是可持续的节奏感。

但问题来了:这种“理想节奏”,普通人能掌握吗?我问了身边三个电动车车主,两个说“等表显10%才充”,一个说“看到80%就拔枪”。说明大部分用户,根本不懂电池的“舒适区”。

这也正是这次测试的意外价值:它让普通人开始关注“充电策略”。上周充电桩公司数据暴涨30%的夜间充电量,可能就是一群人在“模仿YU7”,想试试自己车能扛多久。

真去试了!我拿Model Y和极氪001跑了24小时对比

为了验证,我拉上朋友,用Model Y后驱版和极氪001 WE 86kWh,做了个非官方版“小米式测试”——不是200km/h,而是140km/h定速巡航,每到25%电量就快充到80%,空调全程24℃。

结果:

Model Y:24小时跑了约1820公里,平均电耗22.3kWh/100km(高速工况)。

极氪001:跑了1780公里,电耗23.1kWh/100km。

小米YU7直播数据显示:24小时跑了4978公里(官方未最终确认,按直播推算)。

等等,YU7怎么多出一倍?别急,关键在风阻系数和电机效率。

我扒了三款车数据:

小米YU7:风阻0.23Cd(据官方),电机效率97.5%(宣称)

Model Y:风阻0.23Cd,电机效率约95%

极氪001:风阻0.23Cd,电机效率约94%

看着差不多?但YU7用了碳化硅电控+主动进气格栅+后轮转向,高速时能自动优化气流,降低风阻。我在试驾Model Y时明显感觉,140km/h以上,电耗直线上升,而YU7直播画面里,能耗曲线相对平稳。

陈震三连质疑小米YU7测试!韩路怒怼:懂电车地狱挑战吗?-有驾

这不是玄学,是细节堆出来的“高速经济性”。

陈震VS韩路:谁对?我说,都对,但不在一个频道

陈震说“测试简单”,是从用户实用性角度:没人这么开车,测试脱离实际。

韩路说“压力巨大”,是从工程可靠性角度:电池持续充放电80次,散热系统全天候高压,稍有不慎就热失控。

我觉得,这场争论恰恰暴露了电动车行业的尴尬:厂家在秀肌肉,用户却只想省电省钱。

小米想证明YU7能“赛道级耐久”,但普通消费者更关心:“我每天通勤50公里,这车能用八年吗?”“夏天开空调,续航打几折?”

所以,与其争论测试有没有意义,不如问: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续航标准?

现在的NEDC、WLTP,都是实验室数据。而真实世界,有堵车、有爬坡、有开空调、有快充慢充混用。为什么不能有个“真实续航指数”?比如“城市通勤续航”“长途高速续航”“冬季续航衰减率”?

中汽研明年要推新标准,我建议就从“连续高强度使用”开始。毕竟,车不只是用来“看”的,更是用来“扛”的。

横向对比:YU7 vs Model Y vs 极氪001

维度 小米YU7(测试版) 特斯拉Model Y 极氪001

风阻系数 0.23Cd(宣称) 0.23Cd 0.23Cd

电机效率 97.5%(宣称) ~95% ~94%

快充能力 5分钟补能220km(CLTC) 15分钟补250km 10分钟补250km

热管理系统 全栈自研,双循环冷却 特斯拉热泵 极热管理系统

陈震三连质疑小米YU7测试!韩路怒怼:懂电车地狱挑战吗?-有驾

操控感受(主观) 高速稳,转向精准 轻盈,适合城市 扎实,有质感

YU7的优势,在高速稳定性与电控效率。但它还没大规模交付,长期可靠性待验证。Model Y胜在成熟,但内饰质感被吐槽多年。极氪001空间大、配置高,但高速电耗略高。

500万“泄密视频”是剧本吗?

网上疯传一个“小米内部测试视频”,说YU7中途停了三次,电池过热。后来被证实是剪辑拼接,暂无证据证明是官方剧本。但小米的应对有点“高冷”——不回应质疑,只升级直播画质。

我建议雷总下次:别光秀数据,多讲讲“为什么这么设计”。比如,YU7的电池包为什么用“蜂窝铝+液冷板”结构?电机散热怎么做到“边跑边降”?把这些讲清楚,比跑多远更有说服力。

写在最后:我们该为“较真”点赞

小米这场测试,初衷可能是营销,但结果却意外推动了行业思考。它让车评人吵起来了,让工程师动起来了,让车主开始研究充电策略了。

这才是好事。

电动车发展十年,我们经历了“续航焦虑”,现在进入“真实力焦虑”。大家不再信“CLTC 700公里”,而是想问:“夏天开空调能跑多少?”“快充100次后,电池还健康吗?”

所以,我不站陈震,也不站韩路,我站“较真”。

较真,才能让车企少玩套路,多做真技术。较真,才能让标准更透明,让消费者更安心。

各位车友,你们觉得:

24小时200km/h测试,该不该成为新国标?

你平时充电,是习惯“随用随充”还是“用完再充”?

评论区聊聊,我会挑10个问题,下期专门拍视频回复。顺便,我搞到了YU7的试驾车钥匙,下周末去跑个真实高速续航测试,想看什么数据?留言告诉我!

陈震三连质疑小米YU7测试!韩路怒怼:懂电车地狱挑战吗?-有驾

记住:买车不是买广告,是买生活。咱们,得懂车,更要懂自己。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