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车厂首次报警抓车主,车企套路深,消费者惨被坑!

最近在浙江发生的一件事,让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

一位车主花了三十多万,买了一辆国产新能源汽车,本来是件高兴事,结果在提车的时候,却发现新车有不少问题。

比如,座椅上有明显的油渍,车门的缝隙大到可以伸进手指,车身上还有一些磕碰的痕迹。

百年车厂首次报警抓车主,车企套路深,消费者惨被坑!-有驾

这位车主当场就向销售人员提出了异议,希望店家能给个说法,解决问题。

这本来是消费者再正常不过的权利,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店家非但没有积极处理,反而在交涉过程中,直接选择了报警。

警察来到现场了解情况后,明确指出这属于民事纠纷的范畴,并不涉及违法犯罪,随后便让汽车公司的人员自行离开。

这件事的核心,不在于警察的处理,而在于车企这种前所未有的应对方式,竟然将发现产品瑕疵的消费者视作需要动用警力来对付的“闹事者”。

这在长达百年的汽车工业史上,恐怕也是头一回,也让人们不禁要问,现在的一些车企,究竟是怎么看待自己的客户的?

这件事在网络上传开后,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大的反响,是因为它戳中了很多车主心中积压已久的痛点。

许多人纷纷表示自己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我们经常在广告里看到,各大车企把自己产品的工艺吹得天花乱坠,用词极尽完美,还承诺提供各种贴心的售后服务,比如“终身质保”等等,营造出一种用户至上、品质无忧的氛围。

然而,当消费者真金白银地把车买到手,一旦发现问题,现实往往是另一副模样。

百年车厂首次报警抓车主,车企套路深,消费者惨被坑!-有驾

很多时候,问题的根源就埋在那份厚厚的购车合同里。

这些合同由车企经验丰富的法务团队精心设计,里面常常包含一些普通人不易察觉的附加条款。

这些条款会明确或者模糊地规定,类似车漆微小瑕疵、内饰轻微毛边、不影响安全驾驶的异响等,都不被界定为“质量问题”,因此不在退换车或赔偿的范围之内。

这就相当于给车企预留了一个巨大的“免责空间”。

当车主拿着这些问题去维权时,交付中心或售后人员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拿出合同,告诉你这一切“符合出厂标准”,直接把消费者的维权之路堵死了。

更让消费者感到无力的是,一些车企在处理客诉时,形成了一套标准的“拖延战术”。

他们既不直接承认错误,也不正面拒绝你的要求,而是用一套程序化的说辞来应对,比如“您反映的问题我们需要上报给相关部门”、“这个问题需要按照公司的流程来处理”,或者要求车主将车辆送去进行专业的第三方检测。

这一套流程走下来,耗时耗力,短则半个月,长则数月。

对于大多数需要用车、并且有自己工作和生活的普通人来说,根本没有这么多精力去跟一个庞大的企业慢慢耗。

很多车主最终只能选择放弃,自掏腰包去解决这些本不该由自己承担的问题。

更有甚者,当一些车主选择在社交媒体上曝光自己的遭遇,希望能借此引起重视时,等来的不是车企的解决方案,而是一封措辞严厉的律师函,警告其行为“侵犯了企业名誉权”,如果继续发布相关内容,将会面临被起诉的风险。

百年车厂首次报警抓车主,车企套路深,消费者惨被坑!-有驾

这种利用法律程序反向施压的方式,让本就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更加孤立无援,也使得这种行业乱象难以得到有效的制约。

那么,为什么这些曾经把“用户”捧上天的汽车品牌,尤其是发展势头正猛的新能源品牌,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这背后,与当前国内汽车市场极度“内卷”的竞争环境有很大关系。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实现了爆发式增长,2023年产销量接近千万辆级别,市场占有率稳步攀升。

繁荣的背后是异常激烈的价格战。

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各大品牌纷纷降价,不断压缩利润空间。

企业要生存,成本就必须控制。

在研发和市场营销这两大块费用很难削减的情况下,成本压力自然就传导到了供应链和售后服务这两个环节。

有业内人士透露,为了降低采购成本,主机厂会给零部件供应商施加巨大的压力。

供应商为了保住订单和利润,可能就会在材料选择和生产精度上打折扣。

百年车厂首次报警抓车主,车企套路深,消费者惨被坑!-有驾

比如,一个本应严格控制公差的零件,可能在精度略有偏差但尚能装配的情况下,就被“放行”了。

这些看似微小的妥协,累积起来就变成了消费者拿到手的新车上出现的各种小毛病。

同时,建立一个完善、高效的售后服务体系需要巨大的资金和人力投入,这在“降本增效”的大环境下,显然成了一些企业优先“优化”掉的成本。

于是,我们便看到了将法务部门作为对付客户的工具,以及把本应服务的客户视为“麻烦制造者”的本末倒置现象。

消费者花几十万甚至更多的钱购买一辆汽车,不仅仅是购买一个代步工具,更是购买一份安心、一份可靠,以及对品牌的一份信任。

当企业将大量的资源投入到广告宣传和发布会造势中,却在最基础的产品品控和售后服务上偷工减料,这无疑是在透支自己的品牌信誉。

德国汽车巨头曾因严重的质量丑闻,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大规模召回,并公开道歉,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也成为所有现代工业企业必须吸取的教训。

我们的国产品牌在技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值得骄傲的。

但要真正从“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除了要有过硬的技术,更要有与之匹配的责任担当和诚信体系。

车主们并不糊涂,一次两次的瑕疵或许可以因为支持国货的情怀而选择容忍,但当这种现象变得普遍,当维权变得如此艰难,当信任被一次次地践踏,再响亮的口号也无法挽回消费者的心。

信任的建立如春蚕吐丝,漫长而艰难;而信任的崩塌,却只在一瞬之间。

一辆有问题的车,背后折射出的可能是一个体系在品控上的松懈、在责任上的推诿和在利益上的精明算计。

车企与车主,本应是共生共荣的伙伴关系,而不是对立博弈的对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