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小鹏G3的尾标还印着海马汽车时,很少有人能预见这个以创始人名字命名的品牌,会在五年后建成三座智能化工厂。从郑州代工到肇庆自建,从华南布局到华中扩张,小鹏汽车的工厂变迁史,恰是中国新势力车企从蹒跚学步到独立奔跑的缩影。
海马代工新势力的生存智慧 2017年的小鹏汽车面临所有造车新势力的共同困境没有生产资质,缺乏制造经验。与海马汽车的合作成为破局关键——郑州第三工厂经过智能化改造后,诞生了首款量产车G3。这座占地43.9万平方米的工厂,见证了小鹏从图纸到实车的跨越,但也暴露代工模式的局限尾标上的双品牌标识总让消费者疑虑品质归属,海马的产能调配更制约着交付节奏。
转折发生在2020年。随着第10万辆G3下线,小鹏与海马的合作进入倒计时。此时肇庆工厂已拿到生产资质,预示着新势力车企将告别借腹生子的初级阶段。
肇庆基地工业4.0的标杆实践 驱车驶入肇庆高新区,3000亩的智能网联科技园令人震撼。这里每分钟就有一台新车下线,264台ABB机器人组成的钢铁军团,实现了焊接100%自动化。最令人称奇的是涂装车间采用薄膜前处理工艺后,废水含磷量归零,热能回收率却高达95%。
这座工厂的野心不止于产能。动态测试跑道上,18种模拟路况考验着每辆车的NVH性能;Pack车间里,198项电池检测确保IP68防护等级。当参观者看到AGV小车驮着电池包精准对接底盘时,瞬间理解了何小鹏所说自建工厂不是选择题,而是生死题。
双城记广州与武汉的产能棋局 2022年成为小鹏的产能爆发年。广州知识城工厂主打车路云一体化,每辆下线的G9都经过城市级智能交通系统验证;武汉基地则剑指华中市场,1500亩土地上将诞生首款混动车型。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供应链布局。广州工厂与宁德时代肇庆基地仅距30公里,电池从产线到装车只需4小时;武汉工厂则吸引着东风系配套商聚集。这种工厂+供应链的集群效应,让单车物流成本下降17%,这正是自建体系的核心价值。
写在最后 从郑州到肇庆,从代工到智造,小鹏工厂的进化轨迹揭示了一个真理新能源汽车的竞争,本质是制造体系的竞争。当最后一台海马产G3驶离郑州工厂时,中国新势力车企的成人礼才刚刚开始。
#搜索话题8月创作挑战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