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比亚迪”将在日本上市,日媒惊呼:新的“黑船”来了

日本企业这次,恐怕不是被“黑船”吓到了,是终于被自己绊倒了。

雅迪,这个被叫做“二轮比亚迪”的家伙,把电动摩托车卖到日本本土,日媒就惊呼“黑船来了”。这比喻,听着就透着一股心虚。

170多年前,美国人佩里开着涂黑的军舰,是用武力威逼日本幕府“开国”。

“二轮比亚迪”将在日本上市,日媒惊呼:新的“黑船”来了-有驾

今天呢?

雅迪登陆日本,没带一兵一卒,反倒是日本企业自己,先把自家的大门给敞开了。

价格便宜30%,但这根本不是重点

很多人第一眼,就盯上了雅迪PORTA的价格——21万7800日元,约合人民币一万出头。

跟本田、雅马哈动辄30万日元(约1.44万人民币)的同类车比,确实便宜了三成。

光看价格,这故事就成了“中国低价倾销,威胁日本产业”。

但这就看浅了。

雅迪这次能让日媒抖一下,最要命的根本不是价格,而是时机

就在这个月,2025年11月,日本开始实施更严格的二轮车尾气排放规定。

这个规定一出,本田、雅马哈那些老款的、不合规的燃油二轮车,在10月底就得统统停产。

停产了,新车呢?

雅马哈明确说了,符合新规的车型,得到2026年上半年才能拿出来。

这中间出现了什么?

一个巨大的“市场真空期”。

消费者想买“原付1类”(轻便摩托车)代步,满大街的日本专卖店里,要么没车,要么只有昂贵的、不符合新规的老款(如果还能卖的话)。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雅迪来了。

带着合规的、便宜的、造型复古的电动车,直接摆上了货架。

这哪是“黑船”入侵?

这分明是日本企业自己“自废武功”,把市场拱手相让,雅迪只是来填补这个“真空”罢了。

这都不算“捡漏”,这简直是“被邀请”。

日媒喊“黑船”,喊的是谁?

《日本经济新闻》用“黑船”这个词,潜台词是“狼来了”,是外部威胁。

但有意思的是,当年佩里的“黑船”,逼着日本放弃了“锁国”,开始拥抱新技术(蒸汽)。

而今天,真正“锁国”的,恰恰是日本企业自己。

日本的“四大厂”——本田、雅马哈、铃木、川崎,曾经靠着燃油二轮车,拿下了全球超过40%的市场份额。

这是他们的光荣,现在,也成了他们最沉重的“黑船”。

他们被“燃油发动机”这个旧时代的技术,牢牢锁死了。

他们不是不知道电动化是未来。

本田也说了,要投资5000亿日元搞电动化,2030年要卖400万辆电动车。

雅马哈也说要搞。

但他们是怎么搞的?

本田二轮车业务的负责人加藤稔,今年1月开说明会时,说得很实在:电动二轮车要想实现盈利,还需要一些时间。

什么意思?

说白了,就是现在搞电动车,不赚钱,还得靠燃油车“输血”。

本田的策略是“暂时依靠汽油车盈利,同时打磨电动化技术”。

这就是日本“大厂”的典型困境:想转型,又舍不得旧世界的利润;想革命,又怕革了自己的命。

他们背着沉重的“燃油包袱”,一步三回头,指望着能用“过去”的钱,平稳过渡到“未来”。

可雅迪这种“二轮比亚迪”呢?

它没有“燃油”这个光辉的过去需要保护,电动就是它的现在和未来。

当本田还在盘算“如何让电动车盈利”时,雅迪已经把电动车卖到了全球100多个国家。

所以,日媒惊呼的“黑船”,根本不是雅迪这艘“外来船”。

真正的“黑船”,是日本“四大厂”自己背负的那个“燃油包袱”,是他们那套“用过去养未来”的缓慢战略,是他们面对新规时,竟然能“断供”大半年的傲慢与迟钝。

“加拉帕戈斯”的慢性病,又犯了

日本的二轮车市场,从80年代的顶峰(年销300万辆),跌到现在的32万辆,萎缩了90%。

在这样一个不断萎缩的、封闭的市场里,日本企业曾经过得很舒服。

他们把燃油机技术打磨到了极致,就像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进化的独特生物。

但电动化浪潮来了。

电动二轮车,需要的不是精密的活塞和气缸,而是高效的“三电”(电池、电机、电控)供应链。

前者是日本的强项,后者,恰恰是中国的强项。

日本企业试图用“造发动机”的精细思路,去造一个“电动车”;而中国企业,是用“组装手机”的供应链思路在造车。

哪种模式在新时代跑得更快?答案不言而喻。

雅迪的出现,就像当年“黑船”带来的《日美和好条约》,它撕开的不是日本的“国门”,而是日本制造业“路径依赖”的最后一块遮羞布。

日媒用“黑船”来渲染“威胁”,更像是一种自我安慰。

仿佛只要把雅迪“挡住”,日本的二轮车产业就能重回巅峰。

可他们面对的,根本不是一个“敌人”,而是一个“时代”。

170年前,佩里的“黑船”带来了警钟,也带来了明治维新。

170年后,雅迪这艘“黑船”,带来的可能不再是警钟。

它更像是一张体检报告。

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日本二轮车产业的“慢性病”,已经拖不起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