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无可退”:本田中国,站在悬崖边的黄昏
假如有一天,你把“本田”这两个字和“中国市场”放在一起,脑中浮现的,不再是飞度、思域、雅阁们风驰电掣的画面,而是悬崖边的一只濒危动物,摇摇欲坠,不禁让人感慨时代真是个无情的推土机。8月18日,东风汽车集团悄然挂出东风本田发动机50%股权出售公告——看上去像是老牌合伙人一场离婚案,不谈感情,只讲利益。
本田与中国的故事,从1998年开始,就是制造“黄金时代”的典范。如今即便上半年净赚3.71亿,东风汽车还是果断扔掉了这块“核心燃油资产”,理由很简单:新能源浪潮来了,谁还抱着老本不放?这架势,就像厨房里一锅消失的米饭,本田只能面无表情地接受改革者们的铁腕要求,“高产高报酬,低产低收入,无产退出”。连干部都要砍一刀,显然大家的日子不太好过。
惨淡数据诉说着现实的石头有多硬。2024年1-7月,本田中国累计销量还不到36万辆,和去年比大跌23%;7月单月只有4.48万辆,已是连续第七个月负增长。这不是感冒,这分明是病入膏肓。雅阁、CR-V、皓影昔日王者合计月销跌到3万,思域不到4000辆,飞度更惨到只剩两位数。这些数字,刺破了所有“省油耐用”的本田滤镜。
技术信仰一旦崩塌,比销量下滑更致命。本田赖以生存的标签,遇上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已不足挂齿。更智能、更便宜的新车,一波接一波:“油老虎”的光环早就褪色。什么燃油泵缺陷、动力控制软件bug,发动机喷油嘴堵塞、“机油门”,和一串召回名单,彻底摧毁了本田的“工匠人设”。最新一轮安全隐患召回38万混动汽车,只能让质疑声一浪高过一浪。
“努力过了,但还不够。”这是所有合资车企都懂的冷笑话。本田早已开始向新能源汽车摇旗呐喊,裁撤传统生产线、压缩燃油车产能、加快新工厂建设。广汽本田与东风本田都相继关停数个工厂,仅剩产能逐年收缩。新战场本田S7、P7纯电SUV上线,新能源工厂投产、电池与智能技术合作也在推进。但骨感的现实像毫不留情的铁锤:S7/P7月销只有可怜的500辆,行业均值却是5000辆;新能源车占比14%,还不到行业均值的一半。不仅新品无创新亮点,价格又高高在上,降价后也没人买账——你以为市场会为你的落魄动容吗?它只会瓢泼一盆冷水。
再看看同为日系的丰田、日产,把“合资走量电动车”玩得欢脱。丰田的铂智3X月销爬到7000,日产N7也超6000,本田新品销量连人家零头都不够。市场份额被蚕食,本田内忧外患,连时间窗口都如泄洪般迅速关上。
更讽刺的是,本田的全球电动化战略也因中国和美国两大市场的不同步而陷入左右为难。今年本田汽车社长三部敏宏宣布下调2030年纯电销量目标至20%,混动战略重上前台。想保住中国的新能源份额,又怕在电动车投入上血本无归。但美国市场更绝:政策利好撤退,关税叠加,电动汽车需求又瘪下去,本田只能痛快地砍掉Honda 0 SUV项目,苦笑着转回混动老本行。
中美两头受气,财务指标的曲线也不再优美。2025财年净利润直接腰斩,大幅低于市场预期。新能源拖累、燃油车萎缩,跨国巨头变成了账本上的求生者。时间紧迫,而能否化险为夷,没人有把握。
许多年前,飞度是中国年轻人“人生第一台车”的象征;现在,代号变成了“海豚”“缤果”“星愿”“QQ”,但越来越不是日本车。本田若不能再造一次CVCC发动机那样的技术奇迹,那警告不是危言耸听——退无可退,真的只有悬崖一条路。一代工业偶像,正在新旧浪潮的夹缝间被历史推向终局。
时代的洪流不会为谁停留。本田的故事,不只是技术没跟上的教科书,更是企业转型路上的深刻寓言:当昔日的英雄不肯放下光环,悬崖边不是新起点,而是落幕的序章。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