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车出口超德国两倍:从欧洲碎片化到中国快进模式,未来将是谁的2050?

600多万辆。

中国新能源车出口超德国两倍:从欧洲碎片化到中国快进模式,未来将是谁的2050?-有驾

这是中国今年出口的汽车数量,几乎是德国的两倍,已经站稳全球汽车出口霸主的位置。你可以走进意大利的街头小巷、东南亚的水泥小道,甚至是墨西哥的高速公路,总能看到那些挂着中国品牌标志的新能源汽车。你会发现,街头充斥着绿色的牌照,寂静的电动引擎,和一股不容忽视的工业压迫感。这不只是简单的汽车,还有技术、份额,以及撕裂人心的矛盾。

欧洲怎么想?这或许需要你在法国农场主的吐槽中,在德国工业协会的抱怨中,甚至在捷克民族主义者的谩骂中寻找答案。有人说,这是不公平的贸易竞争。有人抱怨中国太快了。而更多人只是低头数着,看看账本上的红字是不是多到再也遮不住了。他们不会明说,但你知道,欧洲宁可抱怨,也没有太多力气去赶超中国了。

中国新能源车出口超德国两倍:从欧洲碎片化到中国快进模式,未来将是谁的2050?-有驾

有趣的是,这其实早在几十年前就埋下了种子。

2008年,那个改变地缘政治的节点。欧洲还在自得其乐,设计欧元、啤酒节和法式红酒的黄金时代,美国却因金融危机引爆华尔街的泡沫,同时把余音裹挟着向欧洲砸去。而正是这场危机,埋下了欧洲日后碎片化的祸根。没人料到债务危机会这么快从纸面上的数字长了牙,咬裂希腊、撕碎意大利的自信,甚至吃掉了德国和法国引以为豪的团结基础。

可是,讽刺来了。

就在欧洲从债务焦头烂额转战乌克兰地缘冲突的过程中,中国,悄然完成了产业升级。当欧洲目光短浅,陷入一场又一场政治和经济的泥潭时,中国稳扎稳打地在新能源、基建甚至文化输出上深耕。那些本该属于欧洲的长远战略议题,被丢到了墙角。而现在,欧洲只能愤怒地看着他们的市场份额被电动大潮裹挟的中国企业夺走。

碎片化的欧洲政客们有谁能给出解决方案吗?答案是模糊的。然而复杂的事情人人知道,明明很多问题可以预见,却偏偏无解。

让我们聊点中国。

中国的确聪明。中国人很久以前就知道,传统燃油车的时代会结束。所以一边大笔补贴让市场爆发式增长,一边海外布局消化掉产能,直接用规模和价格让欧美无法喘息。2025年,新能源汽车对中国来说本质已经不是车,而是国家战略,是撬动全球气候议题、压缩欧洲电动化时间表的重要工具。

欧洲这种时候能做什么?继续碎片化争论五种不同的解决方案?抑或幻想摩洛哥的太阳能田间忽然拯救被俄罗斯能源困住的电网命脉?恐怕对此,答案是权宜的、拖延的、以及微乎其微的。

回头看这场对话里发生的言语交锋时,你会发现另一个扎眼的关键词:互信。

意大利人提出“互信”几个问题是有道理的,但问题在于,什么是彼此的“信”?不同的规则体系在互信中禁不住自身撕裂,不敢真正触碰实质利益。甚至那些关于联合非洲项目调和矛盾的建议,乍一听带点历史厚重感,可终究是虚妄。没有短期的凝聚力,如何塑造长远的信?

于是我们只能愈发惨淡地询问:如果2008年的欧洲还青壮,2023年的今天呢?事实证明,没有人关心2050、2035会在哪里,更没有欲望重新伏案探讨另一个乌托邦级别的“新政”。这一切,都在表面的问题下假装没有裂痕。

而中国呢?

他们在快速行动着,已经在为2050铺路、埋伏笔、造新势。指数不断被刷新,目标逐渐大到哪怕是批判性眼光都不得不承认:这个庞然大物,是不可逆的历史。

我们对未来很难大胆预测。

但如果你仔细看眼前,欧洲依然犹豫,而中国,正在压榨全球可用的每一分时间窗口。

还是那个被问了无数次的问题:谁的2050?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