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之痛:一家老牌车企申请破产

2025年8月7日,重庆两江新区的天空还泛着青灰色,上汽红岩的官方公众号突然推送了一条债权申报通知书。

这条消息像一颗重磅炸弹,瞬间炸开了重庆汽车圈的平静。

这个承载着三线建设荣光、曾让无数山城人引以为傲的老牌车企,正式启动破产重整司法程序。

重庆之痛:一家老牌车企申请破产-有驾

当山城的第一缕阳光洒在红岩厂门口上时,倒影里映出的不再是往日的辉煌,而是一个时代的落幕。

01 军车之王的血色荣耀


1965年的重庆深山,四千名建设者削平二十八座山头,在轰鸣的开山炮声中,四川汽车制造厂拔地而起。

这个承载着三线建设使命的军工企业,在1966年推出了震惊世界的红岩CQ261重型越野卡车。

这辆浑身涂着迷彩的钢铁巨兽,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穿越亚热带雨林,在中越边境的泥泞山路上,用钢铁履带碾压出一条条血色补给线。

官兵们在驾驶室刻下的"红岩神炮"四个大字,至今仍在重庆一个建博物馆里泛着冷光。

重庆之痛:一家老牌车企申请破产-有驾


1984年国庆阅兵式上,搭载着战略导弹的红岩CQ261方队驶过天安门,当履带碾压长安街的瞬间,全球防务观察家们写下:

中国重型装备运输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这辆车的载重能力达到20吨,是当时国内唯一能运输洲际导弹的特种车辆。

更令人惊叹的是,其越野性能在青藏高原测试中,能在海拔5000米的雪山上保持60公里时速,这一数据至今仍是国产军车的标杆。

进入21世纪,红岩重卡继续书写传奇。2003年"神舟五号"返回舱运输任务中,红岩特制的平板运输车以毫米级精度完成吊装,确保返回舱在运输过程中震动不超过0.1g。

没有红岩,我们的航天英雄可能无法平安回家。

此时的红岩,占据国内军用重卡市场70%的份额,年营收突破百亿,成为重庆工业的金字招牌。

02 三次重组的致命陷阱


2007年的合资谈判桌上,上汽集团与意大利依维柯的代表签下协议,这个被寄予厚望的中西方联姻,却埋下了致命隐患。

根据协议,依维柯以技术入股占股50%,但要求所有核心零部件必须从意大利进口。

这导致红岩杰狮系列重卡的生产成本比国内同行高出30%,在自卸车市场价格战中节节败退。

更严重的是,合资公司的技术研发完全被外方把控,中方工程师连核心电控系统的源代码都无权查看。

2016年上汽集团增资控股后,本以为能扭转局面,却陷入新的困局。

管理层为追求短期业绩,将研发费用削减40%,导致产品迭代停滞。2018年国六排放标准实施前,红岩误判市场,囤积了价值15亿元的国五库存车,最终以三折价格甩卖,直接亏损10亿元。

更讽刺的是,这些库存车的发动机技术,还是十年前引进的德国曼恩技术,在竞品早已实现涡轮增压电控化时,红岩的发动机仍在使用机械油泵。

重庆之痛:一家老牌车企申请破产-有驾


2021年依维柯退出后,上汽红岩成为全资子公司,却迎来最黑暗时刻。

财务数据显示,2022-2024年累计亏损63.26亿元,2025年一季度仅销售275辆,平均每天卖出不到3辆车 。

更令人震惊的是,2019-2023年间,红岩通过提前确认收入、伪造销售合同等手段虚增营收28亿元,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曾经的军车之王,如今变成资本市场的造假黑榜。



03 新能源浪潮中的生死时速


当重庆两江新区的智能工厂里,长安深蓝SL03以每分钟下线一辆的速度刷新纪录时,百里外的上汽红岩工厂却陷入死寂。

2025年上半年,重庆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了150%,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59.7% 。

而红岩的新能源重卡占比不足5%,且技术路线分散,纯电、氢能、混动同步推进,却没有一款产品形成规模优势。

竞争对手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徐工重卡聚焦矿山场景,推出的ET100电动自卸车在山西矿区实现单日运输量超千吨;三一重工的港口牵引车在深圳盐田港实现无人驾驶规模化运营,单台车年节省燃油成本12万元。

重庆之痛:一家老牌车企申请破产-有驾

更值得深思的是,福田重卡通过场景化策略,上半年销量暴增74.3%,其欧曼银河系列针对干线物流开发的智能重卡,搭载的L2+级自动驾驶系统已累计行驶1000万公里 。

反观红岩,2020年就启动的氢能重卡项目,至今仍停留在样车阶段。其研发的49吨级氢能牵引车,续航里程仅350公里,而东风汽车同期推出的同级别车型续航已达500公里。

在重庆本地新能源汽车产业高歌猛进时,红岩却成了"拖后腿"的典型,其新能源工厂的产能利用率不足20%,设备闲置率高达60%。

04 破产重整背后的产业迷思


2025年7月1日,当重庆安吉红岩物流向法院递交破产重整申请时,这个消息在重庆汽车圈掀起轩然大波。

根据管理人披露的数据,红岩负债总额超资产28.92亿元,涉及120家供应商的货款拖欠,部分供应商已断供导致生产线停工。

更令人痛心的是,这家拥有5000名员工的企业,2024年研发投入仅1.2亿元,不足福田重卡的十分之一。

这场危机折射出传统重卡企业的深层困境。在新能源重卡渗透率突破20%的今天,红岩仍将60%产能集中在传统燃油自卸车,而自卸车市场需求因基建放缓萎缩了40%。

更致命的是,其智能化投入超15亿元,却仅交付50辆智能重卡,而徐工、三一同期分别交付3144辆和2754辆。

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模式,最终拖垮了现金流。

重庆之痛:一家老牌车企申请破产-有驾


官方的态度耐人寻味。尽管红岩是本地老牌国企,但在2024年发布的《重庆市建设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中,重点扶持名单里并未出现红岩的名字。

反而是赛力斯、长安新能源等企业获得了政策倾斜。这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

在产业转型的关键期,官方更愿意支持那些能抓住新赛道的企业。

05 山城突围:涅槃还是消亡?


在重庆两江新区的红岩工厂里,红岩最后的希望寄托在氢燃料重卡项目上。

2025年5月投产的氢能生产线,设计产能5000辆,但截至8月仅下线20辆。更严峻的是,其氢燃料电池系统的成本高达80万元/套,是三一重工同类产品的2倍。

这种高价低质的产品,在政府采购招标中连续三次流标。

管理层的更迭似乎带来一丝曙光。新任董事长王强来自上汽商用车板块,上任后立即砍掉了冗余的12条产品线,集中资源攻关换电重卡。

但市场留给红岩的时间不多了。根据行业预测,2025年新能源重卡销量将突破20万辆,而红岩的目标仅为5000辆,不足市场份额的3%。

重庆汽车产业的变局正在加速。当赛力斯问界M9在50万元以上豪华车市场登顶时,当长安阿维塔12拿下30万元以上纯电轿车销量冠军时 ,红岩的困境更显刺眼。

这座城市需要的不是情怀,而是能在新赛道上冲锋陷阵的企业。

如果红岩不能在重整中实现脱胎换骨,等待它的可能不仅仅是破产,更是重庆汽车工业史上的一个悲情注脚。

站在博物馆的红岩CQ261展车前,玻璃倒影中映出的不仅是这辆功勋军车,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从三线建设的豪情到市场竞争的残酷,从技术引进的辉煌到自主创新的迷失,红岩的沉浮为中国制造业敲响警钟:

在产业变革的浪潮中,没有永远的王者,只有不断进化的生存者。

当新能源的曙光穿透山城的迷雾,希望红岩能在阵痛中找到重生之路,让"红岩神炮"的传奇,续写在智能网联新能源的新战场上。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