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与沃尔沃的混血儿,领克品牌自诞生就被寄予厚望,却为何始终难以突破市场重围?
作为吉利与沃尔沃在2016年共同创立的高端品牌,领克从诞生就带着“高端化”和“全球化”的基因。
品牌定位瞄准年轻消费群体,以“年轻化”和“运动化”为品牌核心形象,产品线涵盖了从紧凑型轿车到中型SUV的各种类型。
01 品牌背景:吉利与沃尔沃的混血儿
领克不是普通的国产汽车品牌,它流淌着吉利与沃尔沃的混合血液。
2016年,吉利控股集团与沃尔沃汽车共同打造了这一高端汽车品牌,总部设在浙江杭州。
品牌英文名LYNK&CO本身就透露出其连接与合作的理念。
领克从创立之初就瞄准全球市场,致力于打造具有高颜值、高价值、高科技、高性能和高安全性特征的汽车产品。
其产品线采用数字化命名方式,包括从领克01到领克09等多个车型,涵盖了传统燃油和插电式混合动力等多种动力形式。
这种多元化的动力布局,在电动车尚未完全普及的年代,为领克赢得了部分市场先机。
02 产品特点:性能与智能的融合
领克车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性能与驾驶乐趣。
以最近上市的第三代领克03为例,其2.0TD T5 Evo发动机可输出272Ps马力和400N·m扭矩,百公里加速仅需6.5秒。
对于追求更极致驾控体验的用户,领克还提供了03+性能进阶版和03+TCR Cyan等高性能版本,百公里加速最快仅需5.41秒。
领克在智能科技方面也不断升级,全系标配LYNK Flyme Auto车机系统,实现手机与车机的无缝流转。
同时,千里浩瀚安全辅助驾驶H3方案带来39项安全驾驶辅助功能,包括NOA高速领航和全场景泊车功能。
领克还特别注重汽车运动文化的培养,通过赛道体验、巅峰车手系列赛、赛照培训等活动,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从入门到职业车手的汽车运动文化生态进阶体系。
03 市场困境:销量低迷的多重因素
尽管背靠吉利和沃尔沃两大集团,领克在市场上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其电动车系列。
领克Z10作为品牌旗下的中大型轿车,在2024年9月上市后销量一路走低。
从首月交付2819辆,到后来连续四个月销量不足500辆,遭遇了严重的市场冷遇。
品牌定位不清晰是领克面临的首要问题。
消费者对领克品牌价值的认知主要集中在15-20万元区间,而当Z10主销车型价格突破22万元时,消费者会自然将其与极氪007、小鹏P7+等竞品对比。
领克陷入“品牌不如极氪,性价比不如比亚迪”的双重困境。
技术配置与定价不匹配也影响了市场表现。
领克Z10在2024款推出时大部分配置仅为400V平台,而竞品车型如比亚迪汉EV、小鹏P7+已实现全系800V架构。
在安全配置方面,Z10顶配车型缺失后排侧气囊与膝部气囊,与同级车型形成明显落差。
市场策略的失误同样不容忽视。
领克Z10上市初期宣称“24小时订单破万”,但正式上市后首月交付量却不足3000辆,这种差异透支了市场信任。
更致命的是,上市次日即传出终端变相降价消息,频繁的价格波动加剧了消费者的观望情绪。
04 渠道建设:电气化转型的障碍
在渠道建设方面,领克传统的经销商模式在新能源时代显露出不适应。
根据调查,领克在产品布局时仍将Z10投放至以燃油车为主的4S店,这让习惯通过直营店体验电动车的用户感到不适应。
某二线城市销售顾问坦言:“此前领克培训的重点依然是03和06系列,对领克Z10的三电技术讲解流于表面。”
这种不太专业的培训以及渠道的错配直接影响了用户体验。
在私域运营方面,领克APP社区中关于Z10的讨论热度不足极氪001的1/5,反映出领克在用户社区建设方面的不足。
相比之下,新兴电动车品牌通常更注重线上社区运营和线下直营体验,而领克作为传统车企背景的品牌,在这一领域的投入和精细化运营显然不够。
05 未来展望:领克的转型之路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领克正在积极调整策略。
今年10月,第三代领克03正式上市,起售价仅为10.38万元,显示出品牌试图通过更具竞争力的价格挽回市场份额。
新车在动力性能和智能科技方面都有显著升级,旨在匹配用户全维的出行需求。
领克也在加强其汽车运动文化的建设。
继宁波领克汽车运动体验中心之后,成都领克MEC最近正式启幕,进一步完善了领克在全国的汽车运动网络。
这些体验中心的建设,让汽车运动化为可感、可触、可驾驭的生活方式。
然而,领克要顺利完成电气化转型,还需要在产品定义逻辑上做出根本性改变——从“我能造什么”转向“用户需要什么”。
在A级纯电SUV市场已成红海的背景下,仅靠性能标签已无法吸引主流消费者,领克需要在保持性能基因的同时,补齐空间、智能、质量的短板。
从富士赛道破局到顶级赛场荣耀,从初代03诞生到第三代实力焕新,领克的前行之路承载着中国汽车工业的高端化梦想。
市场的残酷淘汰赛才刚刚开始,留给领克调整的时间,并不充裕。
如果对新能源汽车感兴趣,欢迎关注36策公众号。
声明:本文创作借助AI工具收集整理市场数据和行业信息撰写成文。图片仅用于交流学习,版权出处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感谢您的支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