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长假出行难,纯电车主排队,插混增程各显神通

小长假出行,新能源车主的心情大概可以写成一首酸爽民谣:不是在排队,就是在找桩,不是在“续航焦虑”,就是在“油电切换”中自我感动。纯电、插混、增程,三大技术路线在中国大地上玩得跟“谁是卧底”似的。假期归家,人人都想当主角,但最后发现,假期的高速路服务区其实才是最大赢家——插混在这加油,纯电在那充电,增程式在旁边偷笑,仿佛一场新能源汽车的“宫斗剧”。

看看今年的数据,纯电一路高歌猛进,销量妥妥地往上涨,一副要成为新能源界“顶流”的架势。插混和增程则像是隔壁家孩子,虽然没考倒数,但家长已经开始换辅导班了。你说技术是试金石,用户体验是指南针,但在中国,真正的硬通货是——能不能成功到家,能不能在高速上抢到一个桩,能不能不被老婆骂。小长假的阳光里,透着一股社会实验的味道,每个车主都像一名被迫参与真人秀的实验小鼠。

小长假出行难,纯电车主排队,插混增程各显神通-有驾

纯电车主一路上大多是“并不顺利但还算顺利”的人生哲学实践者。电动汽车越来越“丝滑”,续航数据也在逐渐摆脱“理论学派”,走上了“实用主义”。有人说,“北上的车没南下多”,结果却堵成了《人从众》版高速。你以为充电排队只是物理问题,其实是集体行为学。有人宁愿在服务区两小时望桩兴叹,也不想下高速一公里,那是对新鲜事物天然恐惧还是对老婆导航的不信任,已经无法考证。

小长假出行难,纯电车主排队,插混增程各显神通-有驾

有的车主勇于尝试,“另辟蹊径”,找个野路子的充电桩,结果又被导航带到一条三年没人走过的乡间小道。好歹是充上了电,但内心留下了阴影:以后出门再也不信地图只信老婆。还有那些年事已高的App,号称智能安排,实际规划路线时仿佛在玩“拼多多砍一刀”,一不小心把你带去了无人烟的地方,然后告诉你“附近有桩”。怎么解释充电站的“快充”速度跟老年广场舞的节奏一样?遇到刷水电的充电桩,120kW变成60kW,已经不是掉价,是掉人头。

小长假出行难,纯电车主排队,插混增程各显神通-有驾

自驾五千公里去高原的熊先生,路上没遇到充电难题,反而惊喜地发现“高原空气阻力小,电动汽车更省电”。于是他一路上不仅弥补了人生对内蒙古电费的误解,还成功体验了用电车上青藏高原的新项目。省下的钱可以买两斤牦牛肉,操控感好到回家再开燃油车直接失眠。新能源是消费升级吗?反正1000公里能省500多块钱,大多数小镇青年已经不想卷传统车企了。

小长假出行难,纯电车主排队,插混增程各显神通-有驾

插混的故事更像是中年人的中庸之道:不在纯电焦虑时自我安慰,也不在燃油沉默时自我悔恨。双动力无忧,听起来像是婚姻和婚外情双稳妥,实际操作起来,发现两套系统就是两套麻烦。保养项目比健身教练还多,冷却液、电池、发动机,一个也不能少。插混车主感慨续航无忧,但油电切换的突兀其实跟小品演员的转场一样,观众坐在后排脑子里直冒泡:“到底是用电还是用油?到底我是谁?”

买插混的往往是理性派,但遇到电池过保,保养费用激增,分分钟就能让你怀疑自己的人生选择。用快充?老车不配。加油?油耗比一般燃油车还高。实际出行体验很像结婚后才发现原来婚前的甜蜜不算数。二手车市场保值率直接腰斩,让插混车主心里一阵无言的“韭菜三部曲”。还能怎么办?等纯电能跑一千公里,说不定国家都不让插混上牌了。别急,技术进步来得快,插混能否翻身,还得看看明年“电池革命”是否到来。

增程式的故事,自带点“技术男逆袭”的味道。去年还在风口,今年就开始转型。用“大电池+小油箱”的新结构照顾了大家的感情,既能用电续航,又能偶尔加油,给出行“备胎哲学”画上了完美句号。新款车型纯电跑四百五十公里,加油能再跑一千多公里,理论上可以环游中国一圈还剩半箱油。对于增程式车主来说,开油车的钱省下来直接用来请丈母娘吃饭,体验简直不要太好。

增程式的馈电油耗过去是槽点,现在新版车型动辄五升左右,比燃油车优越得多。快充也不是问题,800V直接怼到80%,用时比男厕所排队还短。有人说增程式贵,保养费高,但没有油电切换的割裂感,没有插混的拖延症。在高速上,唯独增程式车主最淡定,看看前面纯电焦虑,后面插混抢桩,他坐在车里喝着咖啡,心里念一句:幸好我不是你们,幸好你们不是我。

小长假出行难,纯电车主排队,插混增程各显神通-有驾

当然,高速充电“三国杀”每逢节假日准时上映,纯电、插混、增程三派“抢桩”大战让服务区一度成为中国最热门的景点。有纯电车主慨叹自家车不能加油,桩被插混或增程霸占,内心怒火翻腾;插混车主则表示,你们也充电,我干嘛不能充?增程式车主不屑于争,反正油箱电池双保险。要说公平,各路车主在队列里排队,比高考还认真——“插混能加油,为什么不让纯电先充?”“都是新能源,凭什么排挤我?”热闹得像中午食堂领饭。

解决办法倒也像小品段子一样五花八门:什么阶梯电价、三类车划分充电区,甚至有人要动用移动充电车,场面仿佛是服务区版“变形金刚”。其实国家早就砸钱搞了1千多万根充电桩,真正的问题是布局不合理,大家总觉得最近的才好用,结果都挤在一块,体验宛如春运。有人提议,打破惯性思维,用好身边资源,别拿传统车主的思考方式玩新能源,结果最后还是变成“谁抢到了谁开心”。

说到底,新能源行业就像一群有志青年在街头拼酒,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各种技术各显神通,各种数据各自炫耀,结果还是得落地在“到底怎么能顺利到家”。充电桩比人都多,但还是有焦虑,就像“房子够住,租金却不够低”一样——理论上没问题,现实你能不能住进去还得“靠缘分”。

小长假出行难,纯电车主排队,插混增程各显神通-有驾

新能源车主的现实,是一边赞叹科技进步,一边在假期挤充电桩;一边羡慕别人家的620公里续航,一边自己用80公里纯电远征。有人说是消费升级,有人说是技术下沉,最后发现,路上的每一次自驾都是一次“活人体验”,谁能在假期不抱怨、顺利到家,谁才是真英雄。

这场新能源汽车的“三国杀”,其实体现出一个伟大的真理:有钱的不一定开燃油,有理想的不一定坚持纯电,会算账的不一定选插混,爱自由的不一定买增程。选择哪种技术,决定权一直在“你老婆和你电池”之间徘徊。真心希望下次假期出行,充电桩能比车主多,插混的保值率能比韭菜高,增程式能像作者的存款一样不缩水。

最后,给小编加鸡腿?不如给充电桩加点脑子,给新能源车主发点勇气,毕竟理想很难吃饱,但鸡腿永远香。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