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张朝阳的物理课》走进重庆赛力斯超级工厂,开启了一场关于新能源汽车电池安全的深度探索。搜狐创始人、物理学博士张朝阳将科学理论与工业实践相结合,深入剖析电池技术背后的物理逻辑。这场课程不仅呈现了新能源安全的核心挑战,也揭示了先进制造如何将理论转化为现实保障。
探访智造源头:从车身到电池的系统防护
活动开始后,张朝阳在赛力斯汽车总裁何利扬的陪同下,参观了这座仅用12个月建成投产的超级工厂。该工厂已成功推出问界M9与问界M8两款旗舰车型,分别在“50万元级”和“40万元级”细分市场中保持领先。截至目前,问界品牌累计交付量超过75万辆,其中问界M9车型交付量突破22万辆。
在展厅中,张朝阳重点了解了问界M9所采用的“玄武车身”结构。这一设计通过一体化压铸工艺,将原本222个车身零部件整合为10个核心压铸件,关键部位由9800吨压机打造,显著提升结构强度与稳定性。车身广泛使用2000MPa潜艇级热成型钢、1500MPa热成型钢以及超高强度铝合金,构建出从A柱到C柱的笼式安全框架,并结合11腔体门槛梁设计,实现碰撞能量的高效吸收。这一结构不仅保护乘员舱,也为电池包提供全面防护,形成720°安全保护体系。张朝阳将其比作工业级的3D打印升级版,在轻量化的同时强化了整体安全性。
随后,张朝阳进入位于工厂内部的宁德时代“厂中厂”,了解电池生产流程。该产线专为问界全系车型提供定制化电池方案,实现电池制造与整车装配的深度融合。
解构热失控:物理视角下的安全机制
在课程核心环节,张朝阳以《新能源电池安全必修课:问界热失控防护与智能安全》为主题,系统讲解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与热失控风险。他以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电池为例,说明锂离子在正负极间迁移产生电流的过程。一旦隔膜受损导致短路,可能引发剧烈放热反应,进入热失控状态。
张朝阳指出热失控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潜伏期(热量缓慢积累)、加速期(温度快速上升)和失控期(达到临界点,可能引发燃烧)。为延缓热量传播,问界采用航空级气凝胶作为隔热材料,其热传导系数低至0.03 W/m·K,有效抑制单个电芯故障向整个电池组扩散。
在防护体系上,问界构建了覆盖全周期的应对机制。潜伏期依靠智能主动预警系统,持续监测电压、电流和温度等参数,提前识别异常。进入加速期后,15重安全技术协同作用,控制高温与冲击。若进入失控期,多层防护网与云端监控系统联动,配合高效散热功能,迅速疏导热量,降低风险。这套体系将科学原理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形成精密的安全网络。
安全的底层逻辑:预防优于应对
张朝阳强调,电池安全的核心在于预防。除结构设计外,源头控制尤为关键。问界所用电池单体来自宁德时代的极限制造体系,已实现PPB级(十亿分之一)的单体缺陷率,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三个数量级,从源头大幅降低安全隐患。
在互动环节,赛力斯副总裁龚建勇进一步阐释了“五位一体防护理念”,还提到,问界M9在C-NCAP测试中将正面碰撞速度提升至80公里/小时,碰撞能量达行业标准的2.56倍,获得“超五星+”评级,验证了其安全性能的可靠性。
活动尾声,何利扬向张朝阳交付问界M9钥匙,象征科学精神与工业智慧的融合。这场课程不仅展示了物理原理如何指导安全设计,也体现了先进制造对理论的精准执行。当基础科学与严苛工程相遇,安全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贯穿于每一个细节的确定性保障。这不仅是技术进步的体现,更是对用户生命负责的深层承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