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定位由高转低 极狐汽车走上正轨了吗?

极狐T1来了,A0级纯电SUV,起售价可能不到10万。一款曾经定位“高端”的品牌,如今亲自下场打“海豚”和“元UP”的价格,这事儿本身就值得我们多看两眼。不是说谁不能降价,而是当一个品牌从25万+的阿尔法S,一路滑落到9万级的T1,这背后到底是战略调整,还是无奈妥协?极狐汽车,真的走上正轨了吗?

从“高端”到“走量”:极狐的转身有多痛?

我第一次试驾极狐阿尔法S时,是在2021年的北京车展。那时候,展厅里挂着“华为合作”“麦格纳制造”的标语,车门厚重,底盘扎实,坐进去有种“德系豪车”的错觉。25万起的定价,对标特斯拉Model 3,听起来也不算离谱。可现实是,三年过去,Model 3降价了,极狐也降了——但不是小降,是“腰斩式”下探。

如今的极狐T1,长4.2米,轴距2.6米,三电系统走的是经济路线,CLTC续航300-400公里区间,目标明确:年轻人的第一台车。这和当年那个“背靠北汽蓝谷、对标保时捷”的极狐,简直是两个物种。

品牌定位从高到低,不是转型,是重来。就像一个穿西装打领带的精英,突然去菜市场卖煎饼,形象落差太大,老客户不认,新客户又觉得“你是不是有啥问题”?

产品力:从“技术堆料”到“务实造车”

过去几年,极狐的营销总在强调“麦格纳联合开发”“全铝车身”“华为HI方案”。听起来高大上,但消费者买的是体验,不是PPT。

品牌定位由高转低 极狐汽车走上正轨了吗?-有驾

我试驾过阿尔法T5,它的底盘确实稳,过弯支撑性在同级中算优秀,风阻系数低至0.273Cd,这对续航帮助不小。但问题也明显:车机卡顿、语音识别慢、座椅三个月就塌陷——这些细节,比“麦格纳”三个字更影响日常用车。

而新推出的T1和S3,命名直接了,T1就是SUV,S3就是轿车,不再加“阿尔法”这种洋气前缀,说明极狐终于意识到:消费者要的是“这车能干啥”,而不是“这车听起来多高级”。

罗伟基加入后,设计确实有变化。T1的前脸圆润,灯组像眯着眼笑,不像老款那么“冷峻”。S3的溜背线条流畅,车尾贯穿灯辨识度高,整体风格更接近小鹏G6+比亚迪汉的混合体。这种“融合式设计”,虽然少了原创性,但胜在耐看、符合主流审美。

用户真实反馈:信任危机还在发酵

我在车质网翻了最近一个月的投诉记录,阿尔法T5关于“动力电池故障”的投诉有十几条,集中在低电量时突然断电、续航跳水严重。还有车主反映主驾座椅三个月就塌陷,4S店拖着不换。

一位北京车主在论坛写道:“我2022年花28万买的阿尔法S四驱版,2023年就降了3万,今年新款直接便宜8万。不是我不支持国货,是感觉被当韭菜割了。”

这种情绪在老车主中很普遍。品牌一旦失去老用户的信任,口碑崩塌就是一瞬间的事。

品牌定位由高转低 极狐汽车走上正轨了吗?-有驾

而新用户呢?他们更关心“这车便宜不便宜”“续航实不实”“坏了去哪修”。极狐的4S店数量,目前还远不如比亚迪、吉利甚至零跑。我在成都试驾T1时,最近的售后点要开40公里,这在三四线城市是个硬伤。

横向对比:T1能打赢“海豚”吗?

我们拿极狐T1和比亚迪海豚、吉利星愿、五菱缤果来比:

车型 预估起售价 CLTC续航 动力 空间表现 智能化

极狐T1 9.98万起(预估) 300-400km 50-70kW 小型SUV,后排略挤 基础L2辅助驾驶

比亚迪海豚 11.68万起 420km 70kW 两厢车,轴距长,空间利用率高 DiLink系统,生态丰富

吉利星愿 8.88万起 310-410km 60-85kW A0级,后排够用 Flyme Auto,车机流畅

品牌定位由高转低 极狐汽车走上正轨了吗?-有驾

五菱缤果 5.98万起 203-333km 30-50kW 微型车,适合代步 基础功能

从价格看,T1夹在中间,优势不明显。星愿更便宜,海豚品牌力更强,缤果适合城市通勤。T1的卖点可能是“SUV造型+稍大空间+北汽背书”,但这些够打动消费者吗?

我试驾T1时,最满意的是底盘调校——过减速带不松散,高速稳。但车机反应慢,语音助手经常“听不懂人话”,这点不如星愿的Flyme Auto。

技术与服务:不能只靠“讲故事”

新能源时代,消费者早就过了“听故事”的阶段。“三电技术”是否自研?电池安全如何保障?OTA升级频率?这些才是硬通货。

极狐目前的三电系统,多数来自外部供应商,没有像比亚迪刀片电池、吉利神盾电池那样的技术标签。智能化方面,虽然宣传“华为合作”,但实际搭载的是基础版辅助驾驶,L2级功能齐全但体验一般,ACC跟车有顿挫,车道保持爱跑偏。

更关键的是服务。我在和几位极狐车主聊天时发现,很多4S店维修技师对三电系统不熟悉,问题要上报总部,等一周是常态。这在新能源车“快修快补”的趋势下,显然是落后的。

品牌定位由高转低 极狐汽车走上正轨了吗?-有驾

转变中的希望:极狐在“做对的事”

尽管问题不少,但我必须承认,极狐最近的几个转变,是务实且正确的:

定位下探,拥抱大众市场:T1和S3的推出,说明极狐认清了现实——先活下来,再谈高端。

设计年轻化:不再追求“高冷”,而是做“好看好开”的车,符合年轻用户审美。

命名去“洋化”:T1、S3简单直接,降低认知成本,比“阿尔法T”更容易传播。

这些改变,虽然不能立刻带来销量暴涨,但至少说明极狐在“做对的事”。

品牌定位由高转低 极狐汽车走上正轨了吗?-有驾

未来展望:50万辆目标,现实吗?

官方说2027年要卖50万辆。现在极狐年销量不到5万,意味着未来三年要翻10倍。什么概念?相当于每个月卖4万多台。

对比一下:比亚迪海豹一款车月销就3万+,Model Y常年3万以上。极狐拿什么去拼?

可能性只有一条:靠T1、S3这类走量车型,打出爆款,同时保证质量和服务不掉链子。如果T1能做到“9万级SUV里最稳底盘+最顺驾驶”,S3能做到“15万级纯电轿车续航最扎实”,那就有机会。

我的试驾小结:极狐,正在“找自己”

我开过T1在城市里跑了一圈,低速安静,动力够用,刹车线性。最打动我的是它的“稳”——不像很多A0级车那样轻飘,过弯有支撑,底盘有高级感。这可能是麦格纳留下的“基因”还在起作用。

但车机卡顿、语音不灵、座椅偏硬,这些细节又拉低了整体体验。它像一个基本功扎实但临场发挥不稳的学生。

品牌定位由高转低 极狐汽车走上正轨了吗?-有驾

最后,回到那个问题:极狐走上正轨了吗?

还没完全走上,但至少走对了方向。

从高端梦中醒来,放下身段,去做10万级的车,这不是倒退,是成熟。品牌不怕定位低,怕的是“不上不下”——高端没人认,低端没优势。

极狐现在最需要的,不是口号,不是发布会,而是:

把T1的品控做扎实,别让第一批用户失望;

加快4S店布局,尤其三四线城市;

把车机和三电系统优化到位,别再让用户吐槽“刚买就坏”。

品牌定位由高转低 极狐汽车走上正轨了吗?-有驾

只要把这几件事做好,极狐未必不能成为“中国的大众”——不炫技,但可靠、耐用、保值。

各位车友,你们觉得:

一个曾经定位高端的品牌,降价走量,是明智之举,还是自毁招牌?

如果你预算10万,会考虑极狐T1,还是比亚迪海豚?

极狐的50万辆目标,你觉得现实吗?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我是老司机我姓李,下次试驾见。

品牌定位由高转低 极狐汽车走上正轨了吗?-有驾

(注:文中销量数据来源为公开终端上险数,投诉数据来自车质网,试驾体验基于个人主观感受,具体配置以官方发布为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