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深夜,一辆小米SU7 Ultra的火光冲天,瞬间点燃了公众对汽车“门把手”安全性的讨论。
当车辆陷入火海,路人奋不顾身冲上前去营救,试图从外部打开车门,却发现门把手仿佛失灵了一般,徒劳的敲击与呼喊,在熊熊烈焰中显得尤为无助。
官方信息指向车主酒驾,但事故的具体起因与车门无法开启的关联,仍笼罩在迷雾之中。
然而,这一幕,无疑再次将我们拉回了那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生死关头,车辆的“生命之门”是否真的安全可靠?
这并非一场孤立的意外,更不是某个品牌独有的“小瑕疵”。
“门把手”的争议,早已不是新鲜事,其核心更不在于是否“隐藏”得够深。
我们必须追问:为什么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车门会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
回溯过往,车辆在遭受猛烈撞击后,车身结构的变形可能导致门锁机构被卡死,即便是不隐藏的门把手,也可能因此失效。
这在现实案例中并非罕见。
就这次成都的事件而言,尽管从流传的视频片段中,我们未能直接捕捉到车门区域的明显形变,但仅凭有限的影像资料,就断言“结构卡死”的可能性不存在,未免过于草率。
真相,仍需等待权威的调查结果来揭晓。
更令人忧虑的是,碰撞后车辆自动解锁功能的“失灵”。
理论上,车辆在发生严重碰撞时应自动解除车门锁止,以方便乘员逃生或外部救援。
然而,“未能解除落锁”的情况,在过往的碰撞测试与实际事故中屡见不鲜。
以C-NCAP 2024版管理规则为例,该规则明确将碰撞后车门的可开启性纳入评分体系。
若车辆在落锁状态下发生碰撞,且未能自动解锁,每排座位若两侧车门均无法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打开,都会被扣分。
这清晰地表明,车辆在事故后的解锁能力,以及在无工具辅助下的开门便捷性,一直是安全考量的重中之重。
这不禁让人想起“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当基本生存需求(安全门)都无法保障时,其他一切都显得空谈。
此外,外门把手的工作原理,也直接关系到紧急情况下的可用性。
近年来,许多车型倾向于采用电子控制的非机械式门把手,其日常开启依赖电信号触发。
一旦车辆在事故中遭遇断电,或者相关线路、传感器受损,这些电控把手便可能瞬间失效。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车门未能自动解锁,或是车辆断电导致电子把手失灵,如果车内人员尚能自主行动,尚有一线生机——通过车内预留的机械式拉手开启。
小米SU7的设计中也包含了这一点。
然而,对于那些在重大事故中失去行动能力的车内乘员而言,一旦电子系统失灵且车门未能自动弹开,他们便只能被动等待专业救援,这往往意味着宝贵的逃生时间被无情消耗。
据公开信息,小米SU7采用了电控半隐藏式外门把手,并配备了车内应急机械拉手。
但关于车外部是否具备独立的机械释放结构,官方并未明确说明。
更有甚者,部分拆解视频已显示,其外门把手并不具备机械冗余设计。
这意味着,在极端断电的情况下,仅依赖电信号驱动的车门,将彻底失去外部开启的可能性。
当然,我们不能在真相未明之前妄下定论。
但关于“门把手”的安全争议,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
随着相关强制标准的不断推进,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顽疾有望得到根治。
“门把手”的安全,绝不能简单地与“是否隐藏”划等号。
正如我们所见,碰撞后的解锁性能、车身结构对开闭的影响,这些都与门把手的隐藏与否没有必然联系,却同样是决定事故场景下救援成功率的关键因素。
在“门把手”的议题上,“隐藏”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其在极端情况下的可靠性。
以小米的SU7和YU7为例,前者为半隐藏式,后者为全隐藏式。
如果仅凭隐藏程度来评判安全,显然是以偏概全。
SU7的电控半隐藏式外把手,配有车内应急机械拉手,但外部机械释放的细节仍待考证。
而YU7则采用了可电动内翻的隐藏式门把手,官方曾提及,在车辆下电时也可手动开启。
若小米在此前公开的“两段式”门把手专利——即轻按为电动信号,重按为机械启动——已应用于YU7,那么其在安全性与可救援性上的表现,无疑将优于纯电控方案。
今年9月,工信部发布的《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为这一乱象带来了曙光。
该意见稿对门把手的设计和开启方式提出了更为细化和强制性的规定。
其中明确指出,每个车门(不含尾门)必须配备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外把手。
并且,在锁止装置处于锁止状态,或发生碰撞、动力电池热事件等极端情况后,非碰撞侧车门应能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通过外部把手开启。
这意味着,那些仅依赖电信号、缺乏外部机械释放通道的门把手,将被视为不合规。
同时,意见稿还规定,任何状态下的车门外把手,与车身表面之间,都必须保留不小于60mm×20mm×25mm的手部操作空间。
这一规定,也意味着部分过度隐藏的把手设计将面临挑战。
尽管部分隐藏式把手设计了事故后自动弹出的程序,但在真实事故的复杂性面前,车企无法保证100%的弹出成功率。
更何况,形态各异的隐藏式把手,也可能延缓救援人员的判断和操作。
在这样的背景下,趋严的法规,无疑是在向我们传递一个明确信号: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考量。
此次事故的真相,仍待权威部门的深入调查。
但网络上的热议,已然敲响了警钟: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部件,足以影响整车的安全性能,甚至关乎生命。
正如古语有云:“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一个不起眼的门把手,在关键时刻,就可能成为“蚁穴”。
值得注意的是,“门把手安全”正被纳入一个更为清晰的强制性规范框架。
然而,按照惯例,强制标准通常不具备追溯性。
基于对安全的承诺和对用户的负责,车企在遵循新规的同时,更有必要主动回溯现有车型,就潜在风险和社会关切,给予及时、透明的回应。
毕竟,每一次事故,都是对我们共同安全底线的严峻拷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