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嘭!”2024年6月的一个雨夜,广西金秀的盘先生驾车途经盘山公路,因视线模糊、路面湿滑,右前轮瞬间滑落路沟,车身倾斜45°,底盘卡在沟沿。几乎同一时间,邯郸交巡警也接到类似警情:一辆SUV因避让对向车辆,左侧两轮全部掉进边沟。不到半小时,两起事故、同一困境——轮胎掉沟,成了雨季最常见的“惊魂瞬间”。盲目轰油、乱打方向,只会越陷越深;掌握正确姿势,才能化险为夷。今天,我们就用一篇文章讲透“轮胎掉沟如何正确脱困”。
一、保持冷静,评估现状——先保命,再保车
车辆刚掉沟,第一件事不是尖叫,而是“三停三看”:
1、停止危险操作:松油门、踩刹车、挂空挡,千万别猛踩或急打,防止底盘二次托底。
2、下车环视:看轮胎陷入深度、车身倾斜角度、油底壳/排气管是否触地;再观察前后10米内有无坚硬石块、电线杆或大树,判断能否借力。
3、快速决策:若沟深>30 cm、底盘已托底或油箱漏油,直接呼叫救援;若只是单侧掉沟、车身尚可移动,可尝试自救。
二、五大实用脱困技巧——招招有门道,第3招稳、准、狠
1、千斤顶抬升+垫高(成功率80%)
- 操作:将随车千斤顶顶在底盘加强筋或侧裙预留缺口,顶起陷坑轮10~15 cm,塞入木板/石块/备胎,再缓慢放下。
- 真实案例:2024年3月,阿尔山边境派出所民警与牧民用千斤顶+石块,15分钟救出一辆陷沟皮卡。
- 贴士:千斤顶底座垫木板防下沉,车身另一侧用石头顶住,防止侧翻。
2、放气法增大接触面积(泥泞专用)
- 适用:松软泥地、沙地。
- 操作:将陷坑轮胎胎压放至1.2~1.4 bar(约正常值一半),轮胎“变扁”后接地面积瞬间+30%,附着力飙升。脱困后第一时间补气。
- 注意:高速胎或缺气保用胎慎用,侧壁易折损。
3、低速稳定行驶+牵引绳固定(避免二次伤害的关键)
- 操作:挂1挡或倒挡,轻给油≤1500 rpm,让车轮“蠕行”而非空转;如车身可能横滑,可在前方固定点(大树、护栏)绑上牵引绳,形成三角稳定结构,防止脱困瞬间车头甩尾撞护栏。
- 原理:低速+外力约束=最小化惯性冲击。
- 案例:2023年川藏线一辆牧马人掉沟,车主用绞盘绳固定对向大树,低速脱困,车身零剐蹭。
4、借助牵引与人力协助(团队力量) - 有救援车:使用8吨牵引绳,两车拖车钩对正,救援车缓慢直线拉,被困车1挡怠速配合;自动挡须挂N挡,时速≤10 km/h,避免损坏变速箱。
- 无救援车:召集3~5名路人,统一口令“1、2、推!”驾驶员轻给油,人推+车走,30秒即可出沟。
- 禁忌:自动挡切勿挂D挡被拖,液力变矩器易过热报废。
5、寻求外部救援(最后一道保险)
若轮胎爆胎、底盘漏油或多次自救无效,立即拨打122或保险公司救援电话;拍照取证,等待拖车。一般市区30分钟内到场,高速免费拖车至最近出口。
三、常见误区与禁忌——一错毁所有
- 误区1:猛踩油门。轮胎空转10秒就能刨出半米深坑,底盘瞬间托底。
- 误区2:倒挡大油门。后轮驱动车型后轮越刨越深,车头翘起更危险。
- 误区3:随意拖车。自动挡挂P挡硬拽,变速箱齿轮直接打坏,维修费动辄万元。
四、脱困后的检查与后续处理
成功脱困≠万事大吉。务必检查:
1、三角臂、转向节有无变形裂纹;
2、轮胎侧壁是否鼓包、割伤;
3、油底壳、变速箱壳是否漏油。
发现任何异常,立即靠边停车,呼叫拖车或保险查勘,避免“带病行驶”酿大祸。
五、预防措施——把危险堵在0米外
- 雨天、夜间、陌生山路,车速降20%,远光+雾灯全开;
- 遇水洼、窄桥先下车“踩点”,确认路基坚实再通过;
- 随车携带:千斤顶、牵引绳、木板、胎压表、折叠工兵铲,关键时刻顶大用。
轮胎掉沟不可怕,可怕的是慌乱操作。记住口诀:先冷静、再评估、选对招、稳脱困。安全驾驶是底线,正确自救是技能,必要时果断求助专业力量。转发收藏,愿你一路平安,永不掉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