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五年,电动两轮车行业经历了爆发式增长,却也在高速发展中陷入“量增质不增”的困境。价格战成为主旋律,低价竞争导致产品寿命缩短、改装乱象频发,消费者常常面临“买得起却用不久”的尴尬局面,行业信任度被不断侵蚀。
而9月1日正式实施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为这场无序竞争划上了休止符,推动行业从“速度规模”向“质量耐用”全面转型。
PART 01
政策拐点
新国标落地引导高质量发展
与旧版国标相比,2024版新国标对整车安全、电气安全、防篡改、充电安全等核心环节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意味着,行业竞争的逻辑将发生根本转变——
从价格战到品质战:企业不能再依靠低价冲量,而必须通过提升产品安全性和耐用性来赢得市场。
从单次消费到长周期价值:消费者不再只关心“一次购买成本”,而是“能不能长期用得住”。
从合规达标到技术领先:新国标规定了行业的底线,而谁能率先突破底线之上、走向技术高点,谁就能建立新的竞争壁垒。
可以说,新国标是一次全行业的“大筛选”。它迫使企业回到产品与技术本身,推动电动车告别粗放式增长,走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PART 02
产品布局
绿源“三大新国标系列”落地
在新国标落地前夕,绿源推出了卡乐、NEO、X三大系列符合新国标的新品。这不仅是对新国标趋势的提前回应,更是对用户全场景出行需求的满足。
其中,卡乐系列主打年轻人短途与社交场景。轻巧灵活、萌趣设计,再加上与LOOPY跨界联名,让它不再只是交通工具,而是年轻群体的“第一辆潮流座驾”。
而NEO系列面向都市通勤,双色车身与轻量化设计提升质感,升高底盘解决了城市复杂路况痛点。它不只是在满足新国标对稳定性的硬性要求,而是在重新定义“通勤车”的品质标准。
X系列则采用一体钣金成型车架、无螺丝外露工艺,配合TCS防侧滑、边撑感应锁车等智能安全技术,做到安全与轻量化的极致融合,完美诠释新国标时代的“高级感”,满足用户对质感与安全的双重追求。
与市面上许多“为了合规而合规”的产品不同,绿源并没有被动对标,而是通过差异化场景覆盖,把新国标当作创新的支点,把合规要求转化为消费价值。
PART 03
技术底座
十年质保树立新国标品质标杆
绿源新国标产品矩阵不仅解决了“合规”的问题,更满足了用户对品质的需求。长期以来,电动车被视为“快消品”,三五年就是寿命极限,而绿源却在行业率先提出核心零部件“十年质保”。
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建立在技术体系之上的底气。绿源液冷电机让电机温度降低38℃,高温下也不退磁,解决了行业最常见的寿命痛点;固态电气系统具备六重防护,避免短路与烧毁,提升长期稳定性;数字化电池管理系统精准控能,延长循环寿命;陶瓷刹车系统让刹距缩短30%,寿命延长5倍,把安全与耐用绑定;还有智能互联系统,让车辆实现实时定位、多种智能解锁,搭配丰富骑行辅助功能,长期使用更安心。
在行业大多数品牌还停留在“满足标准”的阶段,绿源已经在尝试把电动车从“易耗品”推向“耐用品”。这一动作,不仅重新定义了用户价值,也为行业提供了一个新的标杆。
PART 04
财报验证
科技优势转化为增长动能
政策决定方向,财报则能验证企业是否走在正确的轨道上。绿源年中财报显示:营收同比增长22.2%,净利润同比增长66.9%,国内市场、国际市场、新兴业务全面开花。
这份成绩单印证了绿源“耐用战略”的商业价值,技术优势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市场回报。随着液冷电机、固态电气系统等核心技术渗透率持续提升,绿源已经形成了“研发投入—产品升级—用户认可—业绩增长”的正向循环。
对行业而言,这是一种启示:新国标不是企业的负担,而是长期主义者的机会。短期促销可以换来销量,但唯有将耐用和品质做深,才能在新秩序下形成可持续的竞争力。
写在最后
随着新国标正式落地,电动两轮车行业的价值重构才刚刚开始。技术的长期主义终将取代价格的短期主义,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旋律。在这场转型中,绿源已经率先迈出了关键一步。
从全场景产品矩阵,到十年质保的技术底气,再到财报验证的增长韧性,绿源用行动证明:它不仅是新国标的响应者,更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