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大家聊到国产高端车,总是绕不开一句“发动机还得靠进口”。有些人一提中国品牌,先质疑动力系统,说啥关键零件还是得看外国。
其实这种说法,很多年了,背后的原因就是中国车企起步确实晚,早年核心技术要么跟苏联学,要么引进欧美日那些老牌经验。
比如一汽刚成立那阵,工厂建完,第一批解放牌卡车下线,发动机方案还得参考苏联的设计,但很快就本土化了。
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红旗自造V8机,五点多升的大排量,缸体铸造都是中国工程师自己摸索着搞出来的。
后来改革开放,合资潮带来新技术。奥迪100的发动机被一汽拿来用在红旗身上,算是技术升级,也让中国技术人员能接触到更多细节。
到九十年代,红旗HQ3还用丰田的动力总成。但一汽没一直走“拿来主义”,到2008年已经能试制V12大排量发动机,技术一天天往前赶。
最近十年,国家政策力推自主创新,一汽下重本搞动力工厂,供应链渐渐做起来了。2021年红旗发动机出口中东,沙漠高温也能顶得住。
2024年,红旗销量大涨,发动机市场反响也很靠谱。几十年折腾下来,从模仿到自主,偏见没那么容易消,但是事实已经摆在那里,国产发动机早不是“短板”了。
今年夏天,日本某车企技术组专门把一辆红旗H9拆开评测,本想找点毛病,结果越拆越吃惊。整个发动机,从缸体到增压器,全是国产自主件,关键技术也不落后。
日本工程师报告里点名表扬3.0V6机械增压直喷机,208千瓦的最大功率,400牛米扭矩,机械增压响应速度极快,几乎没有延迟。
智能温控和高压直喷,不只是参数漂亮,实际工况下油耗和耐久都很强。报告出来后,日本媒体都认了:中国在机械增压直喷领域已经有了自家话语权。
其实红旗H9这台发动机,最早也是借鉴丰田皇冠的思路,但中国工程师优化之后,动力表现比原版还猛。
红旗H7用3.0L机,170千瓦;H5用1.8T和2.0T,全部自主,140和185千瓦。
国外有些人一开始还不信,后来国际论坛讨论热度高涨,美国那边也开始比参数。H9市场反馈一路走高,拆解报告让外界对中国发动机彻底改观。
这次事件成了一个分水岭,日本车圈内部都开始认真讨论技术突破。
红旗发动机现在全系自主,H9是国内首批量产机械增压直喷机型。中国工程师在平台优化缸盖和喷油,没动原始结构,升级增压器后动力直接拉满。
2023年V12TD下线,双涡轮,输出达562千瓦,被用在高端和特种车上。
礼宾车场合,红旗V12混动版马力超700匹,平顺性和静音都做得很极致,成为国际场合比拼的“门面担当”。
这几年国外订单不断,尤其是日本开始探讨合作,2025年秋初步会谈已提上日程。
拆解事件后,国际车展上红旗发动机成了焦点,参数讲得清清楚楚,合作项目、供应链布局也在推进。未来混动研发还在加速,模拟效率不断提高。
全球市场上,红旗发动机表现稳定,用户认可度很高。日本那边也学经验,出口更顺畅,红旗影响力逐步扩大,越来越多国家开始进口。
中国车企持续投入研发,为了确保技术领先,进步脚步没停下。
红旗这些年一路走来真不容易。刚开始大家都问“国产发动机靠谱吗”,研发团队一头扎进实验室,从模仿到创新,失败无数次,但没放弃。
现在技术自主了,甚至做到行业领先,国外订单越来越多,日本车企也动心想合作。
从全球来看,跟百年老牌车企还有差距,但中国芯的崛起,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制造的潜力,品牌形象也逐步提升,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选国产高端车。
从最初被质疑造不出好发动机,到今天红旗靠硬实力让世界认同,中国车企的进步不只是参数上的提升,更是制造业信心的体现。
红旗发动机技术每一次升级,都是背后团队日夜钻研的结果。V12TD被用在旗舰车型,混动机型持续优化,出口量一路攀升,中东沙漠能跑,欧洲认证也通过。
纽博格林赛道测试后,动力输出持续稳定,日本合作也有新机会。2025年秋双方会谈,汽车出口量和新能源突破新高,内燃机技术继续优化。
红旗H5、H7不断借鉴优化,销量上涨,行业认可度提升。新一代混动实验室里,工程师还在跑新方案,礼宾车检阅稳,出口顺畅,日本经验也被吸收。
品牌扩展,更多国家进口,持续投入确保中国汽车在世界舞台越来越有存在感。
从被低估到让人刮目,红旗的故事给中国汽车行业打了一针强心剂。发动机自主技术不断突破,欧美日老牌车企也开始沉默。
拆解团队报告显示,噪音低、振动稳,性能甚至优于同级日企旗舰。中国突破了发动机技术壁垒,推动了行业转型。风向变了,日本反向来拆中国车,红旗技术成为新焦点。
其实中国发动机早在二十年前就出口欧美日,燃油车技术已经不弱。现在核心技术让日本都感叹,美国想复刻也难。未来,中国汽车的全球竞争力只会越来越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