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车企对标特斯拉,反助其销量攀升创新高

对标特斯拉,却是给了它助力,国内增长三成,全球销量创新高

老张我啊,开车快二十年了,从最早的“沙发配四个轮子”,到如今动辄几十万的智能电车,这变化,啧啧,比我那点开车经验都丰富。最近啊,茶余饭后,跟几个老伙计聊天,话题总绕不开“电车”。你说这国产电车,那叫一个“卷”啊,一个比一个配置高,冰箱、彩电、大沙发,恨不得把客厅搬进车里。可聊着聊着,大家就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为啥咱们国产车卯足了劲儿要“干掉”特斯拉,结果特斯拉的销量却节节攀升,全球都创了新高? 这不,刚出炉的三季度销量数据,特斯拉全球销量创下历史新高,中国市场的销量环比更是增长超过三成。这就好比你天天喊着要打败隔壁老王,结果老王家的生意越做越大,你这“对手”反倒成了人家的“神助攻”?这背后,到底是啥门道?今天,咱们就来好好唠唠这事儿。

“卷”配置的尽头,是消费者回归理性了吗?

说实话,刚接触电车那会儿,我也被那些花里胡哨的配置晃花了眼。谁家的屏幕大?谁家的音响好?谁家的座椅能按摩还能通风?这些确实很诱人。国产车企深谙此道,于是乎,各种“堆料”战术层出不穷。你有大屏,我有三联屏;你有冰箱,我有冷暖冰箱;你有音响,我有百万级品牌音响……这“内卷”程度,简直了。可问题是,车,首先是交通工具,安全和可靠才是根本,对吧? 就像盖房子,你毛坯房没盖好,里面装修得再豪华,住着能踏实吗?难怪网上有人调侃特斯拉是“毛坯房”,这话听着刺耳,但细品,还真有点道理。

国产车企对标特斯拉,反助其销量攀升创新高-有驾

国庆长假刚过,我就听我那开国产某热门电车的朋友老李吐槽。他说,本来计划带着一家老小自驾游,结果路上“里程焦虑”差点没把他逼疯。服务区充电桩前排长队,他那车的续航本来标得挺高,可一开空调、开导航、再放会儿“大电视”里的电影,电量掉得那叫一个快。最后为了省电,空调不敢开太足,车里的“大冰箱”也全程关闭,生怕影响续航。这不就尴尬了?那些花大价钱买的舒适配置,关键时刻反而成了“累赘”? 反观特斯拉,虽然内饰看着“素”了点,但它的电池管理、电控技术确实有一套。同样用宁德时代的电池,特斯拉的车就是更耐用,续航也更扎实。这不正是“毛坯房”的优势所在吗?基础打得牢,住着才安心。

智驾技术:是“真香”还是“真吹”?

再说说现在大热的智能驾驶。这可是国产车企的另一大“主战场”。各种宣传铺天盖地,动不动就说“技术超越特斯拉”。可事实如何呢?早前国内评测机构的实测结果就给了我们一记“清醒剂”——特斯拉的智驾技术,在国内即便用的是“打折版”,其领先优势依然非常明显。 这就像一个武林高手,即便只用了七成功力,普通高手也难以望其项背。

更耐人寻味的是技术路线的选择。特斯拉从一开始就坚持“纯视觉”方案,不依赖激光雷达。而国内很多车企,则选择了“视觉+激光雷达”的融合方案,理由是更安全、更可靠。可最近呢?几家头部国产车企却突然宣布要“舍弃激光雷达”,转向纯视觉或以视觉为主的方案。这说明了什么?是不是在实践中发现,激光雷达成本高、可靠性有待验证,而纯视觉方案通过强大的算法和海量数据,同样能实现高阶智驾?这波操作,无形中又给特斯拉的技术路线“正了名”,进一步巩固了它的领先地位。所以说,国产车企在智驾领域的“对标”,某种程度上,反而成了特斯拉技术的“最佳试金石”和“免费宣传员”。

国产车企对标特斯拉,反助其销量攀升创新高-有驾

销量创新高,凭的是什么?

那么,特斯拉凭什么能实现国内增长三成,全球销量创新高?光靠品牌名声和“鼻祖”光环可不够。核心还是在于它抓住了电车最本质的东西。 安全、续航、电池耐用性、智驾可靠性,这些才是消费者真正关心的“硬通货”。Model Y L的热销就是最好的证明,它让特斯拉在20万以上的市场“傲视群雄”。更让对手“惴惴不安”的是,特斯拉接下来还要推出更便宜的车型,比如传闻中的“Model Q”,起售价可能低至14万。这招“降维打击”一旦落地,对中端市场的冲击将是巨大的。它就像一条鲶鱼,不断搅动着整个市场的神经。

当然,特斯拉也并非完美无缺。内饰的“毛坯”感确实劝退了一部分追求豪华感的用户;部分车型的悬架偏硬,舒适性有待提升;还有那个被吐槽已久的“单踏板模式”,也需要用户花时间去适应。但瑕不掩瑜,它在核心技术上的优势,足以让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国产车企对标特斯拉,反助其销量攀升创新高-有驾

说到底,国产车企的“对标”,本意是激励自己进步,这本身是件好事。但当“对标”变成了一种营销噱头,或者只停留在表面的配置“内卷”,而忽视了对核心技术的深耕,那结果很可能就是“为他人做嫁衣裳”。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最终会用钱包投票,选择那些真正靠谱、省心的产品。当“冰箱彩电大沙发”的热度褪去,我们是否该重新思考,一辆好电车的评判标准究竟是什么?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