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也真是件有意思的事儿,咱们现在这个社会,干什么都讲究个宣传,开个小饭馆都得在网上搞活动、请人探店,生怕别人不知道。
可偏偏在汽车这个竞争最激烈的行业里,有一个叫特斯拉的品牌,好像总是不按常理出牌。
你很少能看到它铺天盖地的电视广告,也很少听说它办什么声势浩大的新车发布会,就连网上的一些宣传,也总是显得那么简单,甚至有点“高冷”。
但结果呢?
就说它旗下的Model Y这款车,就在大家不经意间,一次又一次地拿下了国内SUV车型的销量冠军。
这就让很多人想不明白了,在这么一个“王婆卖瓜”的时代,特斯拉凭什么能一声不吭地就把车卖得这么好?
难道它真有什么独门秘籍,能让所有人都心甘情愿地帮它说话、替它宣传吗?
这背后其实是一套非常巧妙的逻辑,它不是不宣传,而是让整个市场环境都成了它的宣传阵地。
首先,我们得看看它的那些竞争对手,特别是我们国内蓬勃发展的新能源汽车品牌们。
从早期的蔚来、小鹏,到现在的当红明星小米汽车,几乎每一家在开发布会的时候,都免不了要把特斯拉拿出来比一比。
小米汽车的发布会上,雷军先生更是多次提到特斯拉,无论是性能、设计还是技术,都进行了一番详细的对比。
这种做法其实非常高明,这在市场营销上叫做“对标”,也就是找一个行业里最强的标杆来衡量自己。
当我们的国产品牌说“我的续航比特斯拉长”、“我的智能座舱比特斯拉更懂中国人”、“我的加速比特斯拉快”的时候,一方面是向消费者展示自家产品的强大实力,证明我们有能力挑战甚至超越强者,这极大地增强了民族品牌的自信和市场地位。
但另一方面,这种行为也在无形之中,一次又一次地向所有人传递了一个信息:特斯拉,就是这个行业的标准,是所有人都必须面对和跨越的一座山。
所以,特斯拉虽然没开自己的发布会,但它却在所有竞争对手的发布会上,以“标杆”的身份反复出场,这种级别的曝光度,是多少广告费都换不来的。
其次,就是那些每天为我们提供各种信息的媒体和自媒体创作者。
对于他们来说,什么东西能吸引大家的眼球,什么东西就是好素材。
而特斯拉,恰好就是这么一个永远不缺话题的“流量明星”。
不管是它突然宣布降价几万块,还是过段时间又涨价几千块,甚至是它的老板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随口说了一句话,都能立刻在国内的网上掀起巨大的讨论。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关于特斯拉的话题,总能轻易地把人群分成两派,一边是极为欣赏它的忠实粉丝,觉得它代表了科技和未来;另一边则是对它持保留甚至批评态度的人,觉得它问题多多。
这两拨人只要一碰到,就很容易在评论区里展开激烈的辩论,一来二去,文章的阅读量、视频的播放量就上去了。
所以,媒体们追着特斯拉报道,并不是单纯地为它做宣传,而是因为它能稳定地带来关注度,这是他们的生存之道。
于是,我们看到了无数关于特斯拉的深度评测、技术分析、车主访谈,这些内容极大地丰富了公众对特斯拉的认知,而这一切,特斯拉自己几乎没花一分钱的宣传费。
最后,也是最核心的一环,就是广大的消费者和车主们。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特斯拉已经不仅仅是一辆代步的电动汽车,它更像是一个科技产品,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
就像很多人当年抢购苹果手机一样,拥有一辆特斯拉,似乎就代表着你是一个接受新事物、追求简约和科技感的人。
这种品牌形象一旦建立起来,就会产生巨大的口碑效应。
车主们会自发地在网上分享自己的用车感受,讨论软件更新带来的新功能,组织各种各样的车友活动。
这种来自真实用户的分享,比任何华丽的广告词都更有说服力。
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身边的人这辆车好在哪里,又有哪些不足,形成了一个庞大而真实的“民间宣传队”。
就这样,竞争对手帮它树立标杆,媒体帮它制造话题,用户帮它传播口碑,一个不需要自己花钱的宣传网络就这么形成了。
当然,如果光靠这些外部的因素,一个产品是站不住脚的。
大家之所以愿意讨论它、关注它,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它自身确实有很强的实力,尤其是在一些大家平时不太注意,但又至关重要的地方。
现在我们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很多国产品牌都把重点放在了“看得见”的舒适性配置上,比如车里有大屏幕、有冰箱、座椅像沙发一样舒服。
这当然是非常好的事情,说明我们的车企真正关心用户的乘坐体验,把汽车打造成了一个舒适的移动空间,这是我们中国汽车工业的一大进步。
但是,特斯拉选择了一条不一样的路,它似乎对这些豪华舒适的配置不太感冒,而是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那些“看不见”的核心技术上,也就是电动车的“心脏”和“大脑”——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
所有开过电动车的人,心里最担心的就是续航里程。
很多车标的续航数字非常漂亮,动不动就七八百公里,但实际开起来,尤其是在冬天开空调或者跑高速的时候,续航里程会打一个很大的折扣,这让很多人产生了“里程焦虑”。
而特斯拉的一个核心优势,就是它的续航相对来说比较“实诚”。
它官方公布的续航里程,和用户在日常驾驶中能开出来的实际里程,差距不会那么离谱。
比如之前有媒体测试过一款高性能版的Model 3,官方标的续航是623公里,在全程高速这种最耗电的情况下,实际续航的达成率还能超过70%。
这个数字听起来可能没有一些号称90%的车型那么惊人,但你要知道,这可是一辆追求极致性能、加速极快的四驱车,在最严苛的条件下跑出来的成绩。
这背后,体现的就是特斯拉强大的电池管理和能量控制技术。
它能非常精确地计算和管理每一度电的消耗,让续航数字更具参考价值。
这种在核心技术上的深耕,才是它能长久保持竞争力的根本。
当然,特斯拉也绝对不是一辆完美的车,它的缺点和它的优点一样明显,而这些缺点,也恰恰成为了它话题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很多人都吐槽它的换挡方式,竟然要通过中控屏幕来操作,这让习惯了传统挡杆的司机们非常不适应;还有它那个被戏称为“毛坯房”的极简内饰,以及偏硬的悬挂带来的颠簸感,都和同价位的很多国产车型的舒适豪华相去甚远。
尤其是在小米SU7这样的强劲对手出现后,特斯拉在配置和性价比上的短板就显得更加突出了。
但有意思的是,这些“槽点”并没有劝退所有人,反而引发了更多的讨论和争议。
人们争论它的设计到底是“前卫”还是“反人类”,吐槽它的配置“寒酸”,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也加深了对这个品牌的印象。
不管是喜欢它的人,还是讨厌它的人,都无法忽视它的存在。
就这样,优点吸引着它的目标客户,缺点则为大众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谈资,共同把它推到了舆论的中心。
所以说,特斯拉从不缺宣传,因为在这个关于它的话题场里,几乎每个人,都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它的传话筒。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