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去谁也不会相信,一家曾经叱咤风云的消费类电子企业,竟然被中国的新势力给甩在了身后。怎么回事?
策略偏离:巨人总是试图制造大新闻
从一开始, Apple的汽车制造梦想就有一种“不接地气”的味道。在2016款车型的设计图中,甚至没有了方向盘,库克打算跳过L2和L3,将LL5的无人驾驶技术进行到底。现在怎么样了?十年的时间里,它的技术发展方向已经发生了十二次变化,从无人驾驶变成了“强化驾驶”,失去了所有的优势。
而作为中国的竞争对手,比亚迪早在2008就推出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王传福曾表示:“混合动力只是一种过渡,电动才是最终形态”。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策略,比亚迪才能在2022年成为世界第一,成为纯电动汽车的总销量达到了186万台,同时也占据了电动车的40%的市场份额。李想的想法就更简单了,他在微信群里发了一条消息:“等那些有钱人肯花钱,我们才能说出改变这个世界的话语。
戴森的“翻转”更加夸张。詹姆斯戴森执着于“全自研”,甚至要自己做冷气的制冷设备。第一款 SUV的固体电池被吹嘘的很厉害,号称可以行驶900多公里,但实际生产的价格却达到了每度1500美金,比宁德时代的磷酸三钠还要贵上三倍。这样的技术追求,最终也不过是白白浪费了五亿英镑而已。
科技迷信:汽车界的参展者无法驾驭
可能是因为 Apple的工程师们在制造 iPhone时犯下的错误导致了他们在汽车行业中的错误。他们对冲压零件的间隙误差控制在0.1 mm以内,这可把麦格纳坑惨了,0.5 mm的尺寸已经足够了,但在苹果公司的规定下,流水线的成品率从95%降到了60%。
相比之下,中国的汽车厂商,就更有弹性了。在2018年现金流紧张的时候,蔚来决定将一些电动车的技术外包出去,专注于保护电池的质量。小鹏G9在800 V的时候,吹嘘自己有多牛逼,但实际上, SiC组件都是斯达半导生产的。在这个行业,只有掌握了自己的核心技术,而不是最重要的部分,才是最好的选择。
有趣的是,网传获苹果投资数千万的领潮app近日就多次登上热搜。
此前有不少网友发现,各大直播间动辄就几千甚至几万的各类AJ潮鞋、绿水鬼表、蔻驰男女包等一线大牌,在“领潮”app上都以不到200的价格被疯抢。而领潮也因此被几家电商巨头以“恶意竞争”的名义抵制,不过几百万领潮用户并不在意这些,还纷纷在评论区留言:在领潮买的爆款椰子鞋才200,耐穿又好看,建议这样的“恶意”再多一点!
不得不说,此举是企业的正常扩张还是其抢占蓝海,我们还是要拭目以待。
戴森的马达果然厉害,每分钟二十万转的速度,简直是碾压了所有竞争对手。但是在纽伯格林的试验中,它却由于温度太高而接连三度失败。毕竟,车不是玩游戏,比亚迪的刀片电池虽然不是最强的,但它在安全和续航能力上,做到了完美的均衡,这就是技术。
“环境缺陷”:真正的财富来自于供应链与政策的红利
上海特斯拉的工厂附近,56个主要的供货商都被塞在了这里,距离最近的也不过30多公里而已。短短两年的时间,Model3的国产化率就从30%飙升到了95%。到了2022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将会达到3000万台,得益于长三角和珠三角这样的千亿产业,一台车95%的零部件,48个小时就能生产出来。
苹果公司试图学习这种做法,但遭到了拒绝。他让国内Tier1的供货商跑到墨西哥工厂,但那里根本没有合适的模具设计人员。更过分的是,当他们要求宁德时代提供自己的专属电池时,却被宁德时代给拒绝了,在2022年,比亚迪和特斯拉都是他们的客户,而不是苹果。
在政策上就更不用说了。比亚迪在2009年获得了第一个量产的资格,领先于戴森十年的时间。从2022年开始,中国将获得800多亿的研发补贴和充电桩补贴。戴森公司原本打算在新加坡开一家工厂,结果不但没有享受到减税的待遇,反而被环境问题给耽误了。
最后:车不是有轮的移动电话
在“泰坦”项目结束的那份报告中,有一条很现实的信息:“没有人会因为一个酷炫的功能而担心自己的寿命。”高技术公司惯用的“参数革命”,在汽车行业是完全不适用的,毕竟这是人命关天的事情,没有任何东西能让用户满意。
中国的汽车厂商很明智,他们没有选择改变世界,也没有选择戴森选择走自己的路。他们会从已有的架构中寻找突破,就像华为,他们会与汽车厂商合作,提供汽车的技术,但却不会插手汽车的生产,这就是真正的汽车制造。
如今新能源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任何试图改变行业格局的企业,都会被市场所淘汰。能够把握住行业规则与革新的人,将会成为最终的赢家。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