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据快科技报道小米第三款车型YU9在新疆帕米尔高原路测被人拍到了,这次雷军亲自带队小米汽车核心人物全数到齐,复刻了SU7、YU7发布前的高管督测流程,网传YU9路测照片显示三辆伪装车编队行驶末尾车辆编号041。
从曝光信息来看这款内部代号昆仑的新车是小米旗下首款增程式车型,外界推测其最终可能被命名为小米YU9。
根据信息YU9车长约5.3米增程式动力让它续航可达1500公里,不仅超过宝马X7还挑战理想、问界的地位,业内人士透露这车定位家庭旗舰增程SUV传闻起售价35.98万元左右预计2026年上市。
要知道小米去年靠SU7杀进轿车市场2024年全年交付超过13.5万辆,12月单月销量达到25815辆超过特斯拉Model 3的21046辆把一众老牌车企整得直冒冷汗。
这次杀进增程SUV赛道还是5米3巨无霸尺寸,网友第一反应不是期待而是小米这是要硬刚理想和华为?
小米造大车到底行不行?
5米3的巨无霸SUV?小米YU9到底藏着什么野心?
为啥说YU9的尺寸能打脸同行,先看数据问界M9长宽高为5230×1999×1800mm轴距达到3110mm,理想L9车身尺寸为5218×1998×1800mm轴距达到3105mm。
而小米YU9路试车长度约5.3米这意味着啥,YU9将与这两台家庭旗舰处于同一尺寸级别,后排空间能躺平第三排不再是儿童专座全家五口甚至七口出行都能有头等舱体验。
这车定位增程式要知道2025年的新能源市场纯电车虽然火但续航焦虑和充电排队问题依旧让不少家庭用户怂了,增程式技术既有发动机发电又能外接充电解决了这个痛点长途高速不用慌续航可达1500公里。
小米之前推出的SU7全是纯电车型这次杀进增程赛道看准了家庭用户既要长续航又要低成本的刚需,从市场布局来看小米这步棋走得挺精明。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纯电动车型占比达到67.3%但增程式车型增速却高达89.4%,这说明什么家庭用户对增程式的接受度在快速提升,理想汽车2024年全年交付48.2万辆同比增长182.2%其中理想L9贡献了接近40的销量,问界M9从2024年3月开启大规模交付以来累计交付量突破17万辆。
这两组数据证明了一件事大尺寸增程SUV这个赛道是真有需求而且需求还不小。
小米YU9如果真能做到5.3米车长搭配增程系统再加上1500公里续航那对于经常跑长途的家庭用户来说吸引力不是一般的大,想想看过年回老家一家老小行李箱塞得满满当当不用担心续航不用排队充电开到服务区加个油继续走这种体验比纯电车省心多了。
业内推测YU9大概率会搭载小米自研的增程系统传闻起售价35.98万元左右,对比理想L9起售价40.98万元问界M9起售价46.98万元如果小米能把成本压得更低那可真是要掀桌子了。
不过话说回来尺寸大不代表就能卖得好,消费者买大车看的是空间利用率、底盘调校、隔音降噪这些细节活,小米之前做的SU7是轿跑定位底盘调校偏运动风格,但YU9是家用SUV需要的是舒适性和稳定性这对小米的技术团队是个不小的考验。
从曝光的路试谍照看YU9的悬挂结构应该是采用高端配置大概率是找了国际大厂合作调校,雷军这次亲自带队去新疆帕米尔高原测试就是要确保这车在极端路况下的表现能打。
增程SUV的技术内卷小米凭啥敢入场?增程技术真有那么好搞?
很多人觉得增程式是落后技术毕竟发动机不驱动车轮效率不如纯电,但2025年的增程系统早就不是一回事了,举个例子理想L9纯电续航235km百公里加速5.3秒亏电油耗5.9L,问界M9的1.5T发动机热效率达到44.8纯电续航290km综合续航达到1474km。
这些数据说明什么增程式技术已经进化到了一个新高度既能保证动力性能又能控制油耗。
小米的增程技术储备其实早就在偷偷憋大招,小米汽车专利库曾曝光过高效增程器技术能让发动机在不同工况下自动切换发电模式,比如市区低速行驶时增程器以低功率运行减少油耗高速巡航时切换到高效发电模式保证续航。
这套逻辑听起来简单但实际调校难度很高需要发动机、电机、电池三者之间的精准配合,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市区电耗高高速噪音大这些问题。
从技术路线看小米YU9很可能搭载1.5T增程器加双电机四驱系统,1.5T增程器是目前行业主流配置理想和问界都在用这个排量,原因很简单1.5T发动机热效率容易做到42以上而且体积小重量轻适合布置在车头。
双电机四驱系统能保证动力输出前后轴各一个电机综合功率预计超过400马力百公里加速有望进入5秒俱乐部,这个动力水平放在大尺寸SUV里算是相当亮眼了。
电池方面小米YU9预计搭载80度电池包纯电续航有望超过400公里,这个数据比理想L9的235km和问界M9的290km都要高不少,如果小米真能做到80度电池加400公里纯电续航那对于日常通勤来说基本可以当纯电车用周末跑长途再切换到增程模式这种灵活性是纯电车比不了的。
小米的软件定义汽车优势在增程车上能放大,SU7的用户已经习惯了小米生态的便利YU9大概率会升级成家庭智能中枢,通过车内摄像头识别老人和小孩自动调节座椅和空调或者通过手机APP提前启动增程器冬天上车就是暖烘烘的,这些软实力可是传统车企最头疼的短板。
想想看你在家里用小米智能家居控制灯光、窗帘、空调上了车还能无缝衔接控制车内设备这种体验是不是很爽?
不过技术储备归技术储备实际落地还得看量产车的表现,小米毕竟是第一次做增程车如果出现发动机介入顿挫、高速噪音控制不好、电池热管理不到位这些问题很容易被老用户吐槽不如买理想。
从这个角度看雷军这次亲自带队去新疆测试就是要把这些细节问题在量产前全部解决掉,毕竟小米的口碑是靠SU7一辆一辆车积累起来的YU9要是翻车了对品牌伤害可不小。
小米YU9真能干翻理想和华为?先看清这三道坎!
增程SUV市场竞争这么激烈小米胜算几何?
别看小米SU7卖得火但SUV市场和轿车完全是两回事,理想和问界已经在这个赛道深耕问界M9自2024年3月开启大规模交付以来累计交付量突破17万辆,理想汽车2024年全年交付48.2万辆其中理想L9贡献了接近40的销量。
这两组数据说明什么大尺寸增程SUV这个赛道已经有了两个强势玩家而且用户粘性很高。
小米YU9想突围至少得解决三个问题,第一个是价格能不能真香,理想L9起售价40.98万元问界M9起售价46.98万元但用户买它们图的是品牌溢价加生态服务。
理想有奶爸车的标签用户认可度高问界有华为的技术背书智能座舱体验好,小米YU9如果定价在35.98万元左右很多消费者可能会被吸引但如果超过40万利润空间又会被压缩这对小米的成本控制能力是个大考验。
从供应链成本看小米有一定优势,小米汽车的电池供应商是宁德时代和中创新航电机供应商是汇川技术这些都是行业头部企业采购成本相对可控,而且小米的智能座舱芯片、车机系统很多是自研的不用给供应商交专利费这部分成本也能省下来。
但增程器这块小米是新手大概率要找外部供应商合作比如东安动力、长城蜂巢这些专业厂商,这部分成本能不能压下来直接决定了YU9的定价空间。
第二个问题是增程技术会不会翻车,虽然增程式门槛比纯电低但发动机和电机的匹配调校极其复杂。
理想L9的增程系统经过了三代产品迭代从理想ONE到理想L9技术已经相当成熟,问界M9用的是华为DriveONE增程平台热效率达到44.8这也是经过多年研发积累的。
小米毕竟是第一次做增程车如果出现市区电耗高高速噪音大这些问题很容易被老用户吐槽。
从路测情况看小米对YU9的测试标准还是挺高的,雷军亲自带队去新疆帕米尔高原测试那边海拔高温差大路况复杂是测试车辆极限性能的绝佳场地。
如果YU9能在那种环境下跑出好成绩那量产后的可靠性应该不会太差,但话说回来路测跑得好不代表量产就没问题大规模交付后用户使用场景千奇百怪各种问题都可能暴露出来。
第三个问题是品牌认知能不能转过来,很多人买小米手机是因为性价比但买家用SUV看的是可靠性和面子。
理想汽车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靠着奶爸车的定位已经在家庭用户心中建立了信任感,问界有华为背书用户觉得智能化体验有保障,小米YU9如果被贴上便宜大碗的标签反而可能劝退高端家庭用户。
这个问题其实挺微妙的,小米SU7能卖得好一部分原因是年轻人愿意为小米的品牌买单觉得开小米车很酷,但YU9的目标用户是家庭用户这群人买车更理性更看重实用性和保值率。
如果小米YU9定价35.98万元左右用户可能会想这个价位我是买小米的新车还是买理想L9的成熟产品,这种心理博弈对小米的营销团队是个不小的挑战。
从市场格局看2025年的增程SUV赛道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竞争阶段,除了理想和问界还有岚图、长安深蓝这些传统车企推出的增程SUV,大家都在抢家庭用户这块蛋糕。
小米YU9想要杀出重围要么在价格上做到极致性价比要么在智能化体验上做出差异化,否则很容易淹没在一堆竞品里。
第四部分:小米YU9价格竞争力
小米YU9到底值不值得等?
消息曝光后网上讨论炸开了锅几个高频问题很有代表性,第一个是小米造大车靠谱吗SU7是小车YU9这种5米3的巨无霸会不会翻车?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小米SU7的底盘调校是找的保时捷工程团队操刀运动性能确实不错但那是轿跑定位,YU9是家用SUV需要的是舒适性和稳定性这对底盘调校的要求完全不一样。
大车的底盘调校难度在于要平衡舒适性和操控性既要让后排乘客坐得舒服又要保证过弯时车身不会晃得太厉害,这需要在悬挂阻尼、弹簧刚度、防倾杆设定上做大量测试。
从曝光的路试谍照看YU9的悬挂结构应该是采用前双叉臂后多连杆的高端配置,这套悬挂结构在宝马X7、奔驰GLS这些豪华大SUV上都有应用舒适性和操控性兼顾得比较好。
小米大概率是找了国际大厂合作调校比如保时捷工程或者麦格纳这些专业底盘供应商,雷军这次亲自带队去新疆测试就是要确保底盘调校能达到豪华车水准。
第二个问题是增程式是不是落后技术小米为什么不搞纯电?
这个问题背后其实是对增程式技术的误解,2025年纯电车虽然技术成熟但充电设施还没全覆盖尤其三四线城市。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充电桩保有量达到859.6万台但其中70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充电桩覆盖率还不到30。
这意味着什么家住三四线城市的用户买纯电车跑长途还是得担心充电问题。
增程式可油可电的灵活性才是家庭用户的刚需,市区通勤用电高速长途用油不用担心续航也不用排队充电。
理想汽车能在家庭SUV市场站稳脚跟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增程式解决了用户的续航焦虑,小米选择增程加纯电双路线SU7纯电YU9增程其实是更务实的策略。
第三个问题是价格要是定在35.98万元左右和理想华为比有没有优势?
如果小米能把价格控制在35.98万元左右再叠加小米生态的手机车机互联优势比如用小米手表解锁车辆用电视投屏导航还是很有竞争力的。
小米生态的优势在于设备之间的无缝连接这是理想和问界短期内学不来的,想想看你在家里用小米电视看导航路线上了车导航自动同步到车机这种体验是不是很丝滑?
从成本结构看小米YU9如果定价35.98万元左右毛利率大概在15到20之间,这个毛利率水平对于新车型来说算是比较健康的。
理想L9的毛利率在22左右问界M9因为有华为的技术授权费毛利率相对低一些在18左右,小米如果能把毛利率控制在15到20之间既能保证盈利又能给用户让利这个平衡点找得还算精准。
但话说回来定价策略不是拍脑袋决定的要看市场反馈,如果YU9上市后用户觉得35.98万元的配置不如40万的理想L9那小米可能要考虑降价或者增配。
反过来如果用户觉得YU9的智能化体验确实比理想和问界强那小米也可以适当提价提高利润空间,这种动态调整能力是小米做手机时积累的经验在汽车行业同样适用。
从市场需求看35.98万元这个价位段确实有机会,2024年中国30到40万价位段SUV销量达到78.6万辆同比增长23.4,这个价位段的用户既不想买太便宜的车显得没面子也不想买太贵的车增加经济负担。
小米YU9如果能在这个价位段做出差异化比如更长的续航更智能的座舱更舒适的空间那抢到一部分市场份额还是有可能的。
小米YU9是黑马还是炮灰2026年见分晓!
2025年的车圈已经从电动化卷到了智能化加家庭场景,小米YU9带着5.3米的尺寸增程式的务实定位续航可达1500公里以及小米生态的潜在优势杀进来给理想和华为来了个出其不意。
但能不能真正硬刚成功还得看小米怎么平衡性价比和高端感怎么解决增程技术的细节痛点以及怎么让消费者相信小米不仅能造好手机还能造好大车。
从目前曝光的信息看小米YU9的产品定位还是挺清晰的,5.3米车长对标理想L9和问界M9增程式动力解决续航焦虑预计35.98万元左右的起售价打性价比牌,这套组合拳如果打好了确实有可能在增程SUV市场撕开一道口子。
但汽车市场和手机市场不一样用户对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高得多容错率也低得多,小米YU9如果在量产初期出现质量问题或者用户体验不达预期很容易被贴上翻车的标签。
话说回来如果YU9真能做到35.98万元左右的价格1500公里的续航智能化的配置那可真是要打脸一众老牌车企了,毕竟谁能拒绝一台车身尺寸和理想L9持平价格比理想便宜比问界便宜还能用小米手机远程控车的家用SUV呢?
咱们就坐等2026年上市看它到底能不能支棱起来,如果小米YU9真能在增程SUV市场站稳脚跟那小米汽车的产品线就彻底打开了轿车有SU7家用SUV有YU9再加上传闻中的MPV车型小米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布局就算完整了。
到那时候理想和华为可就要小心了毕竟小米的性价比打法和生态优势一旦发挥出来杀伤力可不是开玩笑的。
从行业趋势看增程SUV这个赛道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2024年中国增程式汽车销量达到97.3万辆同比增长89.4预计2025年将突破150万辆。
这个市场蛋糕足够大容得下理想问界小米这些玩家一起分,关键看谁能做出真正打动用户的产品谁能在价格配置体验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小米YU9有没有这个实力2026年上市后市场会给出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