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管宏业 王珊珊
“全球车”这一概念,正经历自诞生以来最深刻的一场革命。它的内涵不再由底特律、狼堡或名古屋单向定义,一场“西风东渐”的百年潮流已然见底,取而代之的,是来自中国市场的强劲“东风”,开始重新塑造全球汽车的研发、制造与价值标准。
当智能电动化的浪潮以中国为震中席卷全球时,维系数十年的游戏规则被彻底颠覆。其根本动力,源于中国不仅拥有了全球最齐全、最成熟且成本最低的新能源产业链,更在于中国市场以其激烈的“内卷”程度,催生了全球最前沿的智能电动车技术与产品理念。
这一转变如此之剧烈,以至于最新的趋势,是跨国巨头们开始系统性“活用中国”——不仅将中国视作销售市场,更将其内卷的战场视为锤炼全球竞争力的熔炉,并将其智能化的成果视为定义全球车的蓝本。
合资企业广汽丰田的最新动向,为这场静默的革命提供了最大胆的注脚。
广汽丰田掷地有声地打出:“全球最好的丰田车,在中国”。这句口号及其扩展——“全球最智能/超值/平权的丰田车,在中国”,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亦标志着另一个时代的开启。
全球产业权力的结构性转移
直到本世纪初期,全球车的法则都清晰而霸道:由欧美日企业制定技术标准,在本土完成研发与核心部件生产,再通过海外工厂进行本地化组装。中国市场只是这个庞大体系的末端——1980年代的桑塔纳生产线,甚至需要用集装箱从德国运来全套设备与零部件。
如今,这套法则正在崩塌。彭博社报道,今年7月,八位欧美顶级投资人穿行中国东部工业带后,无奈将电池制造、太阳能硬件等领域列入 “不投资清单”。他们发现,中国制造占据全球70%的电动车产量、75%的电池份额,成本却比西方低30%-50%,而这种优势并非源于低价竞争,而是来自从锂矿加工到回收利用的全链条掌控。
当Extantia Capital的投资人Yair Reem说出 :西方电池制造已game over”时,他揭示的不仅是技术差距,更是全球产业权力的结构性转移。
根本动因在于,中国已在新能源产业链各环节形成绝对主导:负极材料全球占比超90%,电解液占85%,隔膜占80%,正极材料占60%。这种优势带来的不仅是成本优化——磷酸铁锂电池成本从2014年的2.2元/瓦时降至2024年的0.42元/瓦时,更让技术迭代速度远超行业想象。
这种 “先规模化再创新” 的路径,让西方初创企业陷入“研发出来已落后” 的困境。一位投资者直言:“看到这些最先进、自动化的生产线,你就明白,追赶是不可能的。”这种产业链优势不仅哺育了中国品牌,更成为跨国车企提升全球竞争力的关键筹码。
跨国企业在“内卷”中重构竞争力
中国市场的“内卷”,曾被视为外资企业的噩梦,但如今已成为全球竞争力的 “锻造炉”。这种逆向思维的转变,在丰田、松下、本田等日企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松下的自动门业务堪称典型。2009年因亏损退出日本市场后,这家企业在北京基地重构了从研发到生产的全链条,利用中国零部件30%-50%的成本优势,结合日本积累的可靠性技术,如今已在全球10国获得21笔订单。本田则将中型通用发动机生产从日本转移到重庆,借助当地占全球70%的产能规模与数字化转型经验,打造出 “成本竞争力最强” 的全球核心基地。
丰田的转型更为彻底。2025年上海车展上,丰田正式落地 “中国首席工程师(RCE)制度”,让中国团队获得从商品企划到生产销售的全部决策权。这种制度设计打破了延续数十年的 “日本总部审批制”,使铂智3X这样的车型能快速响应中国用户对大空间与智能化的需求,上市后连续多月稳居合资纯电销量榜首。
这种转变背后是现实的压力。2020至2024年,合资车企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从51.1%暴跌至34.5%,而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却在2025年1-7月达到130.8万辆,同比增长84.6%。当“中国产、中国卖”升级为“中国产、世界卖”,跨国企业终于明白:融入中国供应链体系,不是选择而是生存必需。
广汽丰田再领时代之先
2025年9月,广汽丰田在长沙的发布会抛出一枚行业深水炸弹。当 “全球最好的丰田车,在中国” 的标语出现在屏幕上时,台下的汽车人都清楚,这句口号不是营销噱头 —— 它标志着统治汽车业半个世纪的全球车标准,正式完成了从欧美日到中国的权力移交。
广汽丰田发布的“2026款全球车”,并非传统意义上“引入中国”的全球车,而是由“中国定义、中国研发、并反哺全球”的新物种。这清晰地昭示:全球车的改朝换代,已至中盘。
如果说不少合资企业的的转型是被动适应,广汽丰田的一系列动作则是主动定义。
在“广汽丰田2026款全球车”发布会上,不仅推出了赛那、汉兰达、凯美瑞、锋兰达四款全球车的全新版本,更释放出全新中型SUV将上市、铂智品牌全球化、中国智电技术出海等多重信号。通过“本土定义全球车”和“中国智造反哺全球”,广汽丰田试图在智电时代重新定义合资品牌的竞争力边界。
这种定义权的获得,源于全产业链的本土化重构。与传统合资企业 “进口核心部件+本地组装”的模式不同,广汽丰田已实现从产品定义到生产制造的全流程中国化:下一代汉兰达由中国首席工程师团队主导开发,增程式中大型SUV等中国特色车型的研发无需日本总部审批,与华为联合开发的 AI 大模型明年即将落地量产。
这种 “本土决策、快速迭代” 的模式,让其产品能精准命中用户需求 ——2026 款汉兰达以 21.98 万元的起售价实现 “入门即超配”,锋兰达更是将智能配置下放到 10.28 万元的价格带。
更具里程碑意义的是“中国定义、全球输出”的闭环形成。铂智3X作为 RCE 体制下的首款纯电产品,即将出口中国内地以外市场,标志着合资品牌首次实现 “中国技术反哺全球”。正如广汽丰田执行副总经理文大力所言:“智电时代的全球车,必须先符合中国标准。”
广汽丰田执行副总经理 文大力
在“聚变2030”战略引领下,广汽丰田展现出从合资企业定位到技术路线全方位的战略思考与升维,再领时代之先。
人汽观察:没有永恒的“全球标准”,只有不断进化的“本土洞察”
乘联分会的数据显示,7月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厂商出口21.3万辆,同比增长120.4%;占乘用车出口总量的44.7%,较去年同期提升近20个百分点。1-7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30.8万辆,同比增长84.6%,成为汽车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
这意味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海外市场的认可度持续得到提升。而智能化技术的突破与普及,正是这场变革的核心驱动力。
有远见的合资车企已经加速开启从“技术输出者”到“本地共创者”的深度转型之路,致力于用“中国智慧”反哺全球。在全新运营范式之下,本地化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中国市场不仅是销量的战场,更是定义未来的摇篮。
2024年以来,合资车企出口规模显著增长,实现从“中国产、中国卖”转向“中国产、世界卖”,而中国汽车产业的成本优势和供应链韧性正是合资车企出海的核心驱动力。
“全球车为中国智变。”正如文大力所说,“智电时代,最好的全球车,在中国;全球最智能的丰田车,在中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