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订单破1.1万台,预售7.38万起,续航最高530km——这车是真香还是营销套路?不是比亚迪,也不是五菱,而是一款刚杀进市场的全新纯电小车。大家伙儿先别急着下单,我拿到实车试了三天,跑了城市、高速、坡道,也和几位首批预订的车主聊了聊。今天咱们不吹不黑,从风阻系数聊到电耗表现,从内饰用料扒到智驾逻辑,把这台“爆款预定”的纯电车掰开揉碎,看看它到底值不值这个热度。
外观:小车也有大设计,细节藏着小心机
第一眼看到实车,我原本以为就是又一款“方盒子”代步车。结果走近一看,这车的线条居然玩出了高级感。前脸采用封闭式设计,但不是简单的“一块板”,而是做了微凹的曲面处理,配上细长的LED日行灯带,像眯着眼笑的表情,辨识度直接拉满。
最让我意外的是风阻系数做到了0.298(官方数据),这在同级别A0级小车里算是优等生了。怎么做到的?一是隐藏式门把手,二是车顶做了轻微下压的溜背造型,三是轮毂设计用了低风阻的封闭式花瓣造型。别小看这几个细节,风阻每降低0.01,高速电耗就能省0.5kWh/100km左右。
侧面看,短前后悬+大轮毂占比,有种“小钢炮”的既视感。我试驾的是高配版,配了16英寸轮毂,胎宽195/55 R16,抓地力够用,过弯侧倾控制得比预想好。但低配车型用的是14英寸钢轮毂+塑料轮罩,视觉效果会打折扣,这点得提醒各位车友注意。
尾部设计简洁,贯穿式尾灯点亮后有流水转向效果,晚上辨识度很高。后备厢开口不小,我塞了两个24寸行李箱+一个登机箱,还能再压点零碎。对于一台长不到4米的小车,空间利用率确实用心了。
内饰:7万块的车,用料敢跟十几万的比?
坐进车内,我第一反应是:“这味道不大对劲”——没有那种廉价塑料味,反而是淡淡的皮质香。中控台大面积用了软包材质,门板内侧是织物+皮质拼接,连扶手箱盖都用了类麂皮。这在7-8万价位的纯电车里,属于“越级堆料”了。
方向盘是三辐式设计,握感饱满,支持上下调节。仪表盘是7英寸液晶屏,UI设计清爽,行车信息一目了然。中控屏10.1英寸,分辨率尚可,内置高德地图、爱奇艺、酷我音乐,支持OTA升级。系统流畅度不错,点开导航没卡顿,语音助手响应也快,但识别方言能力一般,我用粤语说“打开车窗”,它听成了“打开空调”。
最让我惊喜的是座椅——全系标配主驾电动调节+座椅加热!这配置在同价位几乎绝迹。我老婆试坐后说:“比我前年的某德系B级车坐着还舒服。” 座椅填充物厚实,腰部支撑到位,跑高速两小时不累。
但也有槽点:车窗一键升降只给主驾,副驾和后排都是手动,略显抠门。另外,储物空间偏少,手机只能放杯架或中控下方的小槽,无线充电板倒是配了,功率15W,充电速度还行。
动力与续航:530km是虚标还是真能跑?
官方标称最大续航530km(CLTC工况),我拿到的是长续航版,电池容量58.5kWh。CLTC这标准大家都知道,偏理想化,实际打个85折比较合理,也就是450km左右。
我做了三组测试:
城市通勤(25℃,空调24℃自动):平均电耗12.3kWh/100km,表显续航达成率89%;
高速巡航(100km/h,空调23℃):平均电耗15.6kWh/100km,表显续航达成率82%;
山路+坡道(频繁加减速):平均电耗16.8kWh/100km,表显续航达成率78%。
综合下来,日常使用400km出头是稳的。充电方面,支持快充,30分钟从30%充至80%,实测基本达标。但直流快充桩兼容性一般,我在某第三方桩上试了两次才充上,建议优先用品牌超充站或国家电网桩。
动力是单电机前置,最大功率100kW,峰值扭矩180N·m。别看参数不炸裂,但电机响应快,起步推背感明显,城市超车很轻松。运动模式下油门更激进,但电耗飙升,日常建议用标准或经济模式。
底盘是前麦弗逊+后扭力梁,调校偏舒适,过减速带和坑洼能有效过滤震动。但高速过弯时支撑性一般,侧倾明显,不适合激烈驾驶。动态稳定系统(ESP)介入及时,有一次我雨天急刹,系统迅速控住车身,没打滑。
智能化与安全:L2级辅助驾驶真能用吗?
这车标配L2级辅助驾驶,包含ACC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主动刹车、交通标志识别。我特意在高速上试了ACC+车道保持,开启后能自动跟车、居中行驶,弯道也能识别,表现稳定。
但有几个限制:一是车速超过110km/h系统会退出,二是大雨或强光下摄像头容易“失明”,三是车道线模糊时系统会频繁提醒接管。所以它属于“减轻疲劳”而非“解放双手”,老铁们别太依赖。
安全配置方面,全系6气囊、胎压监测、ESP、上坡辅助都配齐了。我查了中保研初步测试数据,A柱完好,气囊全开,正面碰撞表现不错,但具体评级还没出,暂不能下定论。
车联网功能支持远程控车,手机APP能开空调、解锁、查看电量。有个贴心设计:低温环境下会自动预热电池,提升充电效率,北方用户会喜欢。
真实车主怎么说?听听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我联系了三位已下订的车主,听听他们的真实想法:
张先生,35岁,网约车司机:“我最看重成本。这车电费每公里不到7分钱,比油车省一半。空间够拉客,续航也够一天跑500单。7.38万落地,比租车划算多了。”
李女士,28岁,宝妈:“我图的是安全和智能。孩子坐在后排,有ISOFIX接口+侧气囊,放心。语音控制能放儿歌,开车不用分心。”
小王,22岁,大学生:“颜值+价格打动我。同学以为我买了十几万的车,其实才8万出头。同学聚会,这车回头率不低。”
横向对比:跟谁比?怎么比?
我们拉三款同级热门车对比:
车型 售价(万) 续航(CLTC) 风阻系数 智能驾驶 座椅加热
本车 7.38-9.98 530km 0.298 L2级 全系标配
A车(某宏光MINI升级款) 6.98-8.28 410km 0.320 无 选装
B车(某欧拉好猫) 8.98-11.58 401km 0.290 L2级 高配
C车(比亚迪海鸥) 7.38-8.98 405km 0.290 L2级 顶配
结论:本车在续航、配置、价格上形成“错位打击”。比A车贵但强在续航和智能化,比B车便宜近2万,比海鸥多出近130km续航。唯一短板是品牌认知度不如比亚迪。
未来前景:小车也能有大未来?
这台车的爆单,说明市场对“高性价比纯电代步车”的需求依然旺盛。7-10万区间,正是燃油车和高端电车之间的“真空地带”。谁能用更低价格提供更长续航、更高配置,谁就能吃下这块蛋糕。
但挑战也不小:三电技术的长期可靠性、电池衰减、二手车保值率,都是潜在隐患。另外,随着更多品牌入局,价格战可能加剧,利润空间会被压缩。
我判断,未来三年,A0级纯电市场会迎来“洗牌期”——一批靠低价冲量的会倒下,真正有技术、有品控的才能活下来。
总结:它值不值?你该不该买?
这台车的优点很突出:价格杀进7万区,续航干到530km,配置堆到同级顶,设计也有辨识度。适合城市通勤、家庭第二辆车、网约车等场景。
缺点也得认清:品牌力弱、快充兼容性一般、后排空间有限、智能化上限不高。
如果你预算有限,又想买一台靠谱的纯电代步车,它绝对是当前最值得考虑的选项之一。但如果你追求品牌、长途出行频繁、或对智能驾驶有更高期待,或许该看看更贵的车型。
最后留个问题:在7-10万价位,你会优先选续航长但品牌弱的“新势力”,还是续航短但口碑稳的“老字号”?评论区聊聊你的选择。
另外,有车友问“这车能外放电吗?”——暂无相关数据,需要进一步确认。还有问“有没有换电版?”——目前只有充电版,换电模式未提及。
我会持续关注这车的长期使用反馈,后续做一期3个月用车报告,想看的打个“想看”,点赞过500我就安排。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