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每次看到聊新国标电动车的,我都觉得像是在看一场大型的行为艺术,主题叫《我知道你在装,而你猜我信不信》。最近这个新规一出来,取消了脚蹬子,更是把这场戏推向了高潮。不装了,摊牌了,属于是。
这事儿的切入点特别奇妙,就是那个被无数人吐槽了八百年的脚蹬子。按照过去的剧本,电动车必须长得像自行车,因为它在法律上就是个“非机动车”。所以你得有脚蹬子,哪怕这玩意儿纯属cosplay,有电的时候用不上,没电的时候蹬不动,甚至有时候下车还能给你小腿来个“致命一击”,让你当场表演一段街舞。它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为了在交警叔叔面前证明自己的“清白”:你看,我有脚蹬,我是个好人。
现在,这个最不务正业的零件,终于被优化掉了。我愿称之为有关部门在拧巴了这么多年后,终于开窍了,悟了。他们好像突然想明白了,一辆重达一百斤的铁疙瘩,靠俩脚蹬子想完成人力驱动,这不叫骑行,这叫修行。属于是唐三藏看了都得说一句“大师,我不如你”。所以,脚蹬子没了,大家额手相庆,好像解决了一个世界级难题。
但你以为这就结束了?不,精彩的还在后头。脚蹬子这个最大的伪装被撕掉之后,另外两个“紧箍咒”却被念得更响了。
一个是限重。整车不超过55公斤,现在给铅酸电池开了个后门,到63公斤。听起来是进步了?增加了8公斤,哇,好大的进步。我作为一个中年人,这点体重可能我一顿火锅就吃回来了。这8公斤给到电池了吗?没有。续航上去了吗?几乎没有。那这改变的意义是什么?我告诉你,意义就是让你感觉“我们改了”,但又好像什么都没改。就像你妈跟你说,压岁钱我先帮你存着,你看,钱还在,但又不在你手里。这是一种薛定谔式的增重,一种品牌玄学,你得用心去感受。
然后,就是真正的核心矛盾,真正的道诡异仙——限速25km/h。
这个规定,堪称当代社会的一大奇观。它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实验室思维”和“现实马路”的脱节。制定这个标准的人,可能每天出入都有专车接送,他们想象中的电动车用户,是清晨骑着车去公园遛鸟的退休大爷,是傍晚去菜市场买葱的主妇。在他们的世界里,25km/h,岁月静好,优雅从容。
但现实是什么?现实是外卖小哥头上顶着“超时”的红字,是打工人为了不迟到全勤奖而在车流中疯狂穿梭。你跟他们说25km/h?他会觉得你在侮辱他的职业。这不是速度,这是龟速。在这个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时代,你给我上一个“缓慢”的debuff,就问你怕不怕?所以,破解限速,就成了这片黑暗森林里唯一的生存法则。
以前的破解,是“先上牌,后提速”,大家心照不宣。现在新规来了,说要加大力度,整一堆花里胡哨的技术,什么“超速自动断电”,什么“三电互认协议”,什么“一车一池一充一码”。听上去是不是特别高科技?特别三体人?感觉给每个控制器都上了一把锁,再加了一道封印,最后请雷电法王杨永信来电一下,确保万无一失。
但只要人性这个最大的BUG还在,这一切技术围堵都像个笑话。讲真,我看到这些防篡改技术的时候,脑子里浮现的不是一个固若金汤的系统,而是一个画面:一个穿着冲锋衣的外卖小哥,蹲在修车铺门口,看着老师傅用一套你根本看不懂的设备,三下五除二就把这个“金钟罩铁布衫”给破了。然后小哥拧了下油门,车子“嗖”地一下窜出去,留下一句:“还得是老师傅,666”。
这玩意儿就纯粹是折腾人!
你以为决定技术成败的是协议和代码?错了,是那个超时五分钟就要扣钱的平台规则,是那个在3公里外等着你的午饭的饥饿客户。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因为老头乐会用最不讲理的方式挑战你的系统。同样,电动车限速破解的关键,也不在雅迪和绿源的工程师,而在华强北和犄角旮旯里的修车铺。那里才是真正的道场,是民间智慧的圣殿。
我作为一个真的骑过国标车去上班的人,我太懂那种感觉了。在空旷无人的大直道上,你把油门拧到底,眼睁睁看着旁边一辆共享单车上的小年轻,哼哧哼哧地超过了你,那一刻,你的心态会直接崩掉。你不是在骑车,你是在渡劫。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但那种感觉就是这样,一种被技术强行束缚的无力感。
所以你看,整个新国标的逻辑就充满了这种拧巴的自我矛盾。一方面,它在脚蹬子这种表面功夫上,终于向现实低头,不装了,摊牌了。另一方面,它在速度这个核心痛点上,又试图用更强的技术手段来拧紧螺丝,妄图用技术来对抗人性。它以为自己是规则的制定者,但忘了,在马路上,真正的规则只有一条: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
最终,这场荒诞剧的结局是什么?我猜,大概率是防篡改技术越来越先进,然后破解技术也跟着水涨船高,最后催生出一个更加庞大、更加隐秘的地下改装产业链。就像有卖车的说的:“严查的时候就收敛一点,风头过了继续改,不然谁还买这个压缩毛巾?”
这才是真正的现实,残酷,但真实。能过,就是能过。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