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聊天,估计都绕不开一个话题,那就是咱们国家的新能源汽车,特别是比亚迪。
前几年,比亚迪那势头,简直就像坐上了火箭,蹭蹭地往上蹿,咱们老百姓看着也提气,觉得国货真是站起来了。
可就在前不久,突然传来一个消息,让不少人都心里咯噔一下:说比亚迪把今年的卖车目标,从原来雄心勃勃的550万辆,一下子调低到了460万辆。
这可不是个小数目,整整少了90万辆,这差不多是一些车企一整年的销量了。
这消息一出来,很多人就犯嘀咕了,这到底是怎么了?
是比亚迪跑不动了,还是说整个市场有啥大变化?
那个一直领跑的尖子生,怎么突然说要放慢脚步了呢?
咱们得先明白,比亚迪这次“踩刹车”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关注。
您得知道,在过去这几年,比亚迪简直就是个“神话”。
就说2020年吧,那时候它一年也就卖出去不到50万辆车,在整个汽车大市场里,算不上最顶尖的角色。
可是从那之后,就像是打通了什么关节一样,销量一年一个大台阶。
到了去年,2023年,比亚迪一年卖了超过430万辆车,直接成了全世界卖新能源车最多的公司,把那些个上百年的外国老牌子,像通用、福特都甩在了身后。
这成绩单,搁谁看了不竖大拇指?
所以,当这样一个一路狂奔的选手突然减速,大家自然会想,这背后肯定有事儿。
其实,这次调整目标,并不是说比亚迪的车卖不出去了,而是增长的速度没有以前那么吓人了。
按照原来的550万辆目标,今年的增长率得非常高才行。
但现在调到460万辆,虽然比去年的430万辆还是多了,但这个增长速度一下子就从之前动不动就翻倍的“狂飙模式”,降到了大概百分之七左右,这个速度在比亚迪这几年的发展里,算是相当慢了。
这就好比一个每次考试都进步20分的学生,突然有一次只进步了2分,虽然还是在进步,但大家都会好奇他是不是遇到什么瓶颈了。
那么,这个瓶颈是啥呢?
其实不是一个原因,而是好几个方面的事儿凑到一块儿了。
首先就是,市场上的对手们都反应过来了,开始玩命反击了。
以前,尤其是在十几万这个价位的家用车市场,基本上是比亚迪的天下,它的秦系列、宋系列凭借着省油的混动技术,打遍天下无敌手。
但现在不一样了,吉利汽车今年就特别猛,推出了银河系列,设计又年轻,价格也很有竞争力,专门就对着比亚迪的主力车型打,在15万以下这个市场,吉利的销量一下子涨了九成,这可都是从比亚迪的饭碗里抢食吃啊。
除了吉利这样的老对手,还有一群新来的,像零跑、哪吒这些,主打一个“价格屠夫”,把车价压得特别低,让追求性价比的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
更关键的是,在技术路线上,比亚迪也遇到了新的挑战者。
大家知道,比亚迪的插电混动,也就是DM-i技术,最大的优点是既能用电也能用油,而且发动机技术很牛,所以特别省油。
很多人买它就是图这个。
但是,现在市面上又火了一种叫“增程式”的技术,代表就是理想和问界。
这个技术说白了更简单粗暴一点:车子永远都是电机在驱动,开起来就跟纯电车一样安静、平顺。
车上的那个发动机呢,它不直接参与开车,它的唯一任务就是像个充电宝一样,在电池快没电的时候发动起来给电池充电。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既有纯电车的驾驶感,又彻底没有了里程焦虑,长途随便跑。
这个点正好打中了很多消费者的心,所以一下子就火了,分走了原本属于比亚迪插电混动市场的一大块蛋糕。
所以现在的情况是,以前是比亚迪一个人追着一群人打,现在是一群人围着比亚迪打,这压力自然就大了。
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价格战”的后遗症。
今年以来,车市打得那叫一个惨烈,比亚迪带头喊出了“电比油低”的口号,把一些热门车型的价格降到了历史新低,比如秦PLUS直接卖到了八万块钱不到。
这么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销量确实稳住了,很多人一看这么便宜,就冲着价格去了。
但坏处也同样明显,那就是不赚钱了。
卖一辆车的利润变得非常薄。
根据财报,虽然车卖得多了,但比亚e迪的季度利润反而出现了大幅下滑,跌了三成。
这就好比一个饭馆,为了招揽顾客,把招牌菜打五折卖,结果天天爆满,但月底一算账,发现没挣到啥钱,甚至还可能亏本。
这种“以价换量”的买卖,短期内可以撑场面,但长期来看,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是不健康的。
所以,把这些事儿都捋清楚了,我们再回头看比亚迪下调目标这件事,可能就会有不一样的理解。
这可能不是一次被动的退缩,反而是一种主动的、清醒的战略调整。
这说明比亚迪的管理层看得很明白,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过了那个只要造出来车就不愁卖的草莽时代了。
国家的补贴没有了,各家的技术也越来越接近,大家又回到了同一个起跑线上,接下来要比拼的是真正的硬实力,是一场残酷的“淘汰赛”。
在这种情况下,再死抱着一个虚高的销量数字不放,为此不惜牺牲利润去打价格战,已经没有意义了。
一个健康的企业,最终还是要靠利润来生存和发展的。
所以,比亚迪选择主动放慢脚步,把目标定得更实际一些,不再单纯追求销量的增长速度,而是开始思考如何在保住市场份额的同时,也能保证自己有合理的利润,能有更多的钱投入到新技术研发和品牌建设上去。
我们也能看到,比亚迪正在往高端市场发力,推出了仰望和方程豹这样的高端品牌,卖上百万的车。
这就是在为未来铺路,不能总是在十几万的市场里跟别人拼刺刀,也要向上走,去挣技术和品牌的钱。
总的来说,比亚迪这次“踩刹车”,更像是一次长跑途中的战术调整,是为了把气喘匀了,好为下一段冲刺积蓄力量。
这不仅对比亚迪自己,对整个中国的汽车行业来说,都是一个信号:靠低价内卷的时代该结束了,未来的竞争,将是技术、品牌、服务和综合实力的全方位较量。
从这个角度看,这次调整非但不是坏事,反而是中国汽车产业走向成熟和理性的一个重要标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