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行三年就要拆?几十亿打水漂!这交通方式问题真不少

说起珠海,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海、澳门、度假。

没错,这座广东南部滨海城市,坐拥珠江口,气候宜人,节奏舒缓,表面看是宜居典范。

但真要生活其中,尤其每日通勤,体验可能截然不同——公交线路稀疏,地铁系统空白,私家车数量却连年攀升。

早晚高峰,梅华路、九洲大道等主干道拥堵成常态,车流停滞,喇叭齐鸣,通勤者被困在钢铁洪流中,焦虑烦躁。

2010年代初,珠海人口突破200万,机动车保有量从20万飙升至50万。

城市尚未完成骨架搭建,路网已不堪重负。

政府意识到,必须寻找替代方案。

地铁造价过高,动辄数百亿,财政难以支撑;BRT虽经济,却被视为“不够现代”,难符“滨海国际化城市”定位。

此时,有轨电车进入视野——欧洲多国长期运营,巴黎依靠其承担七成公共交通客流,柏林早在1881年便开通首条线路。

运行三年就要拆?几十亿打水漂!这交通方式问题真不少-有驾

这种中低运量轨道交通,看似兼顾成本、环保与形象,成为理想选项。

2013年,珠海有轨电车一号线正式获批。

规划全长8.94公里,设11座车站,连接拱北口岸与吉大片区,总投资约26亿元。

这一数字,接近当时珠海年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十分之一。

官方宣称,项目将缓解交通拥堵、提升公交分担率、激活沿线土地开发,并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战略。

逻辑闭环,前景光明。

2017年6月,首期4.3公里路段投入试运营。

票价定为1元,车厢洁净、空调充足,媒体高调报道,称其开启“珠海公共交通新纪元”。

运行三年就要拆?几十亿打水漂!这交通方式问题真不少-有驾

市民踊跃体验,社交平台晒图打卡:“珠海终于有自己的电车了!”

轨道在阳光下泛光,列车缓缓驶过梅华路,仿佛真能载动整座城市驶向高效、绿色的未来。

然而,这趟列车从启动那一刻起,就已偏离轨道。

问题根源深植于规划阶段。

选线为规避拆迁与施工难度,全程沿梅华路布设。

该路段虽宽,但两侧多为老旧住宅区与零散商铺,缺乏大型办公区、商业综合体或交通枢纽。

真正依赖公共交通的通勤人群,并未被有效覆盖。

反观欧洲成功案例——里昂、斯特拉斯堡等地的有轨电车,线路贯穿火车站、大学城、中央商务区与高密度居住区,形成高效闭环。

珠海线路却绕开核心客流走廊,形同孤岛。

运行三年就要拆?几十亿打水漂!这交通方式问题真不少-有驾

更致命的是路权设计。

轨道直接嵌入机动车道,未设独立路权。

电车必须与社会车辆共享道路资源。

尽管交管部门调整信号配时,强制社会车辆让行,实际效果适得其反。

一辆宽2.65米的电车占据半幅车道,四车道瞬间收窄,高峰期拥堵加剧。

司机频繁变道、鸣笛催促,电车自身亦被车流裹挟,寸步难行。

设计时速30公里,实际运行均速不足20公里,准点率极低。

所谓“高效准点”,沦为纸上谈兵。

技术选型同样埋下隐患。

运行三年就要拆?几十亿打水漂!这交通方式问题真不少-有驾

项目采用国产地面供电系统(TramWave),宣称“无架空接触网、景观友好”。

但珠海地处沿海,空气湿度高,盐雾腐蚀性强,雨季频繁。

该系统对环境极为敏感,雨水渗入轨道供电模块极易引发短路。

运营期间,故障频发。

网友多次目击电车中途停驶,乘客滞留路边,维修人员紧急抢修。

三年内,年均故障超20起,雨天停运几成常态。

“不是在跑,就是在修”,成为市民调侃的口头禅。

客流数据彻底击碎幻想。

官方预测日均7万人次,实际日均仅3664人次。

运行三年就要拆?几十亿打水漂!这交通方式问题真不少-有驾

三年累计客流463万,票务总收入387万元。

而年度运营成本高达1.7亿元,财政补贴1.79亿元。

每运送一名乘客,政府倒贴67元。

这不是公共交通,这是财政输血的展示工程。

为何无人乘坐?

答案直白:不方便。

珠海市民长期依赖“门到门”公交或私家车出行。

有轨电车站点稀疏,换乘接驳薄弱,等车时间长,运行速度慢。

运行三年就要拆?几十亿打水漂!这交通方式问题真不少-有驾

与其绕行至站点、忍受低效,不如多花几元打车,或骑共享单车直达。

线路孤立无网,单程体验后无法衔接下一段行程,整体出行链断裂。

久而久之,车厢空荡成为常态,甚至出现“一车仅一两名乘客”的荒诞场景。

珠海并非孤例。

全国范围内,有轨电车项目几乎全线溃败。

上海张江有轨电车于2023年6月停运,数日内轨道即被拆除;云南保山、瑞丽等地项目直接终止,轨道未铺即废。

2024年8月,国家发改委发文,明确警示低运能轨道交通盲目建设风险,要求“审慎论证、科学决策”。

政策风向彻底转向。

珠海的冲动,折射出众多中小城市的集体焦虑。

运行三年就要拆?几十亿打水漂!这交通方式问题真不少-有驾

目睹一线城市地铁成网,急于“现代化”,却又受限于财政与规模,试图寻找折中方案。

有轨电车恰好卡在“比地铁便宜、比公交体面”的认知缝隙中。

但决策者忽视了根本前提:交通系统必须匹配城市实际。

珠海地形多丘陵,沿海环境加剧设备腐蚀,维护成本天然高昂;城市空间结构松散,人口密度不足,根本无法支撑中低运量轨道交通的经济可行性。

强行上马,如同在乡道上驾驶高性能跑车——外观炫目,实则油耗惊人、颠簸难行。

2021年1月,疫情冲击叠加客流低迷,政府决定停运。

这一停,便是三年。

轨道缝隙生满杂草,车厢积尘厚重,金属构件锈迹斑斑。

路人偶有驻足,指着荒废轨道说:“这就是当年花26亿修的电车。”

运行三年就要拆?几十亿打水漂!这交通方式问题真不少-有驾

语气中,惋惜与讽刺交织。

2024年5月7日,珠海市政府正式公告:终止一号线运营,全面拆除设施。

理由清晰——道路资源稀缺,该线路既无客流支撑,又长期占用宝贵路权,财政负担沉重,继续保留毫无意义。

拆除工程随即启动。

起重机吊起钢轨,切割机火花四溅,路面被彻底刨开、回填、重铺。

计划四个月内完工,梅华路车道由六条扩至八条,并增设公交专用道。

至2025年8月,所有轨道痕迹将被抹去。

12节车厢整体出售至甘肃天水,传闻拟用于旅游观光,勉强延续残值。

运行三年就要拆?几十亿打水漂!这交通方式问题真不少-有驾

拆除并非全盘否定。

梅华路通行效率显著提升,高峰时段车流速度提高30%,拥堵时长明显缩短。

公交线网同步优化,如水涌坑至上冲线路调整后,覆盖更多居住区,发车频次加密。

更重要的是,城市交通战略转向务实路径——地铁二号线已全面开工,采用地下敷设,彻底规避地面干扰;广珠城际铁路加密班次,港珠澳大桥口岸公交接驳体系日趋完善。

交通网络正从“碎片化尝试”迈向“系统化整合”。

此次教训迫使规划机制深刻反思。

新项目启动前,必须开展扎实客流调查,运用大数据模拟通勤OD(起讫点)分布;技术选型需综合评估本地气候、地质、财政可持续性;供电、信号等核心系统须经多轮环境适应性测试;补贴机制设计强调绩效挂钩,杜绝无底洞式财政输血。

有市民直言:“早这么做,何须26亿买教训?”

但试错本身并非错误。

运行三年就要拆?几十亿打水漂!这交通方式问题真不少-有驾

中国城市化速度举世罕见,多数城市都在摸索中前行。

深圳地铁早期亦曾因客流预测偏差导致部分线路利用率低下;成都BRT初期因占道引发民怨,后经多次优化才逐步改善。

关键在于能否从失败中提取有效经验。

珠海此次,至少摸清了一块“绝对不能踩的雷区”。

有轨电车并非原罪。

其适用场景明确——高密度老城区更新、历史街区保护性交通改造。

沈阳、淮安等地线路因嵌入成熟建成区、人口高度集聚,尚能维持基本运营。

但在珠海这类新城扩张迅速、人口分布稀疏的城市,强行复制模式,注定水土不服。

如今回望,那条锈蚀的轨道,更像一块城市发展的警示碑。

运行三年就要拆?几十亿打水漂!这交通方式问题真不少-有驾

它宣告:交通建设绝非形象工程,不能为“看起来现代化”而牺牲实用性。

市民需要的是可靠、高效、无缝衔接的出行服务,而非锃亮轨道与崭新车厢的视觉符号。

再先进的技术,脱离真实需求,终成废铁。

拆除之后,珠海公交系统反而更显智慧。

出行APP支持实时车辆查询与预约响应,纯电动公交车占比大幅提升,充电桩网络覆盖主要枢纽与场站。

市民出行选择多元,满意度反超电车时代。

这印证一个朴素逻辑:有时,退一步,才能进两步。

当然,26亿元的投入令人痛惜。

这笔资金足以新建数所优质中小学或完善社区医疗体系。

运行三年就要拆?几十亿打水漂!这交通方式问题真不少-有驾

但城市发展必然伴随试错成本。

关键不在于是否花钱,而在于是否真正学到东西。

珠海这次,至少学会了“先想清楚,再动手”。

2025年秋,梅华路已无轨道痕迹。

车流顺畅,公交专用道上车辆平稳运行,共享单车整齐排列于电子围栏内。

偶有孩童指着路面问:“这里以前是不是有火车?”

长辈答:“是电车,不是火车。

现在拆了,路宽了,大家走得更快了。”

运行三年就要拆?几十亿打水漂!这交通方式问题真不少-有驾

这或许是最好的结局——并非所有尝试都需留下实体遗产。

有些价值,深藏于决策机制的进化中,隐于未来项目的审慎里。

珠海的交通故事远未终结,但至少,它不再被一条错误的轨道束缚手脚。

今日赴珠海旅行,别再期待有轨电车打卡。

但你可以确信,从拱北到长隆,从唐家湾到横琴,公交、城轨、出租车、网约车构成多层级网络,选择丰富且高效。

这座城市,正以更务实的姿态,编织属于自己的出行图景。

那条消失的轨道,如同一段被彻底重构的代码。

它虽被删除,却让整个系统运行得更稳、更快、更贴近真实需求。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