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考驾照的时候,教练教的那些点位、口诀记得滚瓜烂熟,可一拿到驾照,自己单独开车上路,心里还是会发怵。
马路上车水马龙,稍微有点突发情况,就容易手忙脚乱。
旁边坐着个老司机还好,能指点一二,要是只有自己,那紧张感真是能从脚底板一路传到天灵盖。
其实,开车这件事,真不是什么需要极高天赋的绝活儿,它更像是一门手艺,靠的是熟能生巧,靠的是把一些最基本、最实用的安全习惯,内化成身体的本能反应。
咱们今天不讲那些高深的理论,就用最实在的大白话,把从启动到停车的整个流程,那些老司机们一直在用、但可能没系统告诉过你的“诀窍”聊透彻,让你以后开车上路,心里更有底,也更安全。
咱们先从最开始的一步说起:启动车辆。
很多人觉得这有什么难的,点火挂挡踩油门就走了。
但恰恰是这第一步,最容易出现问题,比如车辆突然往前“窜”一下,吓自己一跳,也可能让周围的人捏一把汗。
要稳稳当当地起步,其实有个固定的流程,养成习惯就好了。
上车后,别急着干别的,第一件事就是调整好座椅和后视镜,然后右脚稳稳地踩住刹车。
这个动作非常关键,它相当于给汽车下达了第一个指令:“先别动,等我命令”。
特别是现在的自动挡车,不踩住刹车,你连挡位都动不了。
踩稳刹车后,再点火启动,然后根据你要前进还是后退,把挡位从P挡挂到D挡或者R挡。
接下来这一步,是体现一个驾驶员文明素养的关键,那就是打转向灯。
你准备从车位里开出去,就要告诉后方和侧方的车辆你要动了,你的意图是什么。
这个灯光信号,就是你在用车的“语言”和别人沟通。
打了灯,也别急着走,务必花上三秒钟,看一看左右两边的后视镜,并且一定要快速地扭头看一眼侧后方的盲区。
很多剐蹭事故,就是因为驾驶员只信后视镜,却忽略了后视镜看不到的那个角落里,可能正好有一辆电动车或者一个行人。
当这一切都确认安全后,再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松开刹车踏板。
你会感觉到车子开始有了一股缓慢向前或向后的力量,这时候再根据需要,轻柔地去补一点油门,整个起步过程就会非常平顺,既不突兀,也让周围的人觉得你非常可靠。
车子平稳地开到路上,就进入了动态驾驶的环节。
在路上行驶,最重要的不是你开得多快,而是你能不能预判到周围可能发生的危险。
首先是跟车距离。
很多人开车喜欢紧紧地贴着前车,生怕被别人加塞。
但这种习惯非常危险。
交通安全研究表明,一个驾驶员从发现危险到脚踩下刹车,需要一个反应时间,通常在0.75秒到1秒之间,再加上车辆本身的制动时间,如果你跟得太近,一旦前车急刹,追尾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一定要学会用“两秒法”来判断安全距离。
你可以在心里选定一个路边的参照物,比如一棵树或者一个路牌,当前车的车尾经过这个参照物时,你开始在心里默数“一秒钟,两秒钟”。
如果你数完之后,你的车头才到达这个参照物,那么恭喜你,在城市普通道路上,这个距离是相对安全的。
如果在高速公路上,或者是在下雨天路面湿滑的情况下,这个时间请务必要延长到四秒甚至更长。
记住,时速一百公里的时候,你的车一秒钟就能开出去将近28米,你多留出的每一秒安全距离,都是在给自己留出一条生路。
再来说说并线变道。
这是城市驾驶中最常见的操作,也是最容易引发矛盾和事故的操作。
一个合格的并线,应该像水滴汇入河流一样自然,而不是像一把刀子一样猛地切进去。
正确的做法是“一灯、二镜、三方向”。
首先,提前打开转向灯,并且要让转向灯闪烁至少三秒以上,这个时间是给后方车辆驾驶员一个明确的信号和充足的反应时间。
然后,通过后视镜观察后方车辆的距离和速度,判断是否有足够的空间让你并入。
这里同样要强调,除了看后视镜,一定要快速回头扫一眼盲区。
确认安全后,再柔和地、小角度地转动方向盘,让车辆平滑地进入目标车道。
整个过程要果断,但动作一定要轻柔,避免猛打方向盘,那样会让车辆不稳定,也容易让后车驾驶员感到紧张。
行驶在路上,我们不可避免地要经过各种路口。
在我们国家复杂的交通环境里,路口可以说是风险最高的地方之一。
行人、非机动车、转弯车辆交织在一起,情况瞬息万变。
所以,无论你前方是绿灯还是红灯,只要准备通过路口,就必须养成一个“脚备刹车”的习惯。
也就是说,你的右脚要提前从油门踏板上移开,虚放在刹车踏板上。
这个小小的动作,能让你的紧急制动反应时间缩短零点几秒,而这零点几秒在关键时刻就能决定事故是否发生。
绿灯给了你通行的权利,但它并不能保证绝对的安全。
你永远不知道会不会有外卖小哥为了抢时间而闯红灯,也不知道会不会有行人从公交车头突然冲出来。
所以,在路口,把速度降下来,把脚放在刹车上,左右观察,确认万无一失再通过,这才是对自己和他人生命负责任的态度。
当然,我们还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比如恶劣天气或者严重堵车。
在雨天开车,最可怕的不是视线受阻,而是轮胎可能会失去抓地力。
当车速较快时,轮胎来不及将路面的积水完全排开,会在轮胎和路面之间形成一层水膜,导致车辆就像在水上滑行,方向和刹车都会变得不听使唤,这就是危险的“水滑效应”。
所以,雨天行车的第一要务就是“慢”。
刹车时不要一脚踩死,最好用轻柔的“点刹”,一下一下地踩,让轮胎有机会重新获得抓地力。
在拥堵的城市道路上,佛系一点反而更安全、更省心。
不要和前车贴得太近,至少要保持能看到前车后轮与地面接触点的距离。
这样做的好处有三:一是防止前车突然急刹你反应不及;二是万一前车抛锚,你还有足够的空间可以打方向绕开;三是能有效缓解你的精神紧张,不用时刻准备着踩刹车,心情也会舒畅很多。
最后,就是停车入位这个让很多新手头疼的环节。
无论是侧方停车还是倒车入库,本质上都是一个几何学问题,关键在于找准参照物和理解车辆的转弯轨迹。
与其死记硬背教练教的点位,不如自己找个空旷的地方,用两个箱子模拟车位,多练习几次,找到属于自己这台车的感觉。
在练习中,你会慢慢明白,当后视镜里的某个点和车位的线对齐时,就该打方向了。
另外,现在的车大多配备了倒车影像甚至360度全景影像,这确实是好东西,但绝对不能完全依赖它。
摄像头有盲区,比如保险杠下方很低矮的石墩或者地锁,它可能就看不到。
而且,屏幕上的图像会存在一定的距离畸变。
最可靠的方法,是结合影像和后视镜,并且在关键时刻,一定要养成回头观察的习惯。
你的眼睛提供的立体感和真实感,是任何电子设备都无法完全替代的。
停好车后,也别忘了最后一步:拉紧手刹(或按下电子手刹),并将自动挡车辆挂入P挡。
这是一个双保险,可以确保车辆不会因为停在有坡度的地方而发生溜车,避免不必要的意外。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