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X9超级增程刚刚公布,起售价35万,这价钱一放出来,市场就开始热议了。尤其是家庭用户,看重的,除了空间大,还得配置丰富,续航稳定。其实我觉得,小鹏这次的策略挺聪明的,直接拿增程车说事儿。毕竟纯电续航焦虑还在,增程方式确实能缓解这点。
先说尺寸,这款车长5316mm,宽1988mm,高1785mm,轴距3160mm。站在停车场里,几乎比大部分合资SUV还大。有人问:这空间是不是真有料?我自己试了下,对家庭用车而言,这空间绝对算是够用,尤其是要装七个座椅的话,不管是父母还是小孩,坐个长途,空间体验是真不错。我昨天翻了个相册,看到家里邻居新买的那台同级别SUV,尺寸差不多,但乘坐体验感觉比不上这款X9的后排腿部空间。
关于电池,统一用的创新航的磷酸铁锂,好处不用我多说,稳定,寿命长。63.3度电的容量,纯电续航300到350公里。这里想问问大家,考虑到你们自己家庭的用车场景,这续航够不够?我猜可能有人会说:不够600公里,咋整?但你也得明白,增程车的核心优势不是纯电续航,而是续航焦虑的缓解。你平时城里通勤,偶尔出个短途溜达,350公里的纯电续航就很够用了。再说,备用油箱60升,边跑边补,基本不用担心长途没油的问题。
车型划分很有意思,分为Max和Ultra两个版本。Max配备一颗图灵芯片,750tops算力,用于满足日常智能驾驶。而Ultra则是三颗芯片,2250tops,带L4级辅助驾驶,说得漂亮,但我有点怀疑具体实现。毕竟,咱传统汽车行业这些年,看着什么自动驾驶,都像喊得漂亮,能不能真到家?
安全与舒适配置方面,目前曝光的很吸引。比如零重力座椅,坐上去特别舒服,长途也不感觉腰酸背疼。还配了三排电动折叠,按按钮两秒,第三排座椅就折叠下来,用料不错,感觉比我家那台价格差不多的SUV还高档。对比同级车辆,好像也是如此,比如某些合资品牌的MPV价格,装配和细节都略逊一筹。
我在这儿想跑个题。其实我一直琢磨,像我这种从业者,看细节的角度更敏锐。传统研发流程,一辆车从概念到批量,很像隔壁厨房做菜:先买材料(零件供应),再配料(工艺设计),最后大火快炒(整车试制)。但问题是,零件供应链老不稳定,经常出现你要的零件今年到不了的情况。就像我去年听朋友说,有个关键芯片被卡在another厂商的订单上,交货时间一拖再拖。相比之下,小鹏的供应链管理在行业里还是算紧密的,毕竟自研了不少电池、电机,能一定程度避免夹心饼干的缺陷。
又回到用户心理层面,很多客户关心的还是车好不好用,能不能省事。你看,像我一个朋友,买车其实也不太在意品牌名声,更看重坐车体验。去年他换了辆合资SUV,最开始觉得技术成熟,稳,但用一段时间,觉得这车装这么多配置,真是麻烦,特别是冷起火的时候,空调出风不均。这让我想到,其实配置越多,调试和维护的难度也越大。
对比之下,小鹏X9我觉得还挺有未来感。安全气囊是真的多,还整了零重力座椅,其实这也是车企在应对激烈竞争时,试图用体验升级来吸引年轻用户。而且,价格区间的灵活性,上次搞活动,我发现35万的起售价,某些配置还可以加料。这只是一堆参数,实际体验还得自己试,不然都云里雾里。
说到我倒是在想:这车,除了家庭用,还能不能用在小生意上?比如物流、长途配送。你不觉得,超大的空间,稳妥的增程技术,是挺适合的?不过成本也是个问题。估算一下,百公里油电混合的成本,折算下来,应该比纯电便宜点。有人跟我说过,百公里油钱大概在20块左右,电费算的话,每公里0.3元,二者相加,差异不大。对实际使用场景而言,这个成本还能接受吗?我觉得可能性还是挺大的。
顺便一提,我还好奇,市场上真的有人愿意为了L4辅助驾驶,去付那么高的价格升级吗?这次Ultra版虽然吹得天花乱坠,但我心里还是有点说得好听,能不能实现的疑问。毕竟,自动驾驶到哪里,都还得靠基础的道理:车一多,复杂度也高,出错概率增大。反正我自己是挺喜欢试试的,但也不敢太乐观。
你们觉得,这样的增程车未来还能怎么发展?是走向智能化,还是维持现有的线性提升?我估计Half是等着技术成熟,逐步降低成本;Half可能觉得,反正还老要考虑保险、维修、用车惯。汽车行业的套路变了,但核心还是能用、稳用这两个字。
记得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个数据,说今年中国家庭平均拥有两辆车,三年内,可能还会增加一半。这意味着,家庭用车的需求,不会变少。只谁能把便捷、实用、便宜这几个点打得更好,才是王道。你们说呢?像这台X9,能不能成为下一台家用车,还得看用得惯不惯。
(这段先按下不表)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