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N7纯电,武汉街头的那点事
前阵子跟修车师傅喝茶,他顺嘴提了句,“今年东风日产销量涨得还怪快的。”我没当回事,后来翻了下数据,才发现真不是吹。7月份光是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加起来,就卖出去五万七千多辆,比去年同期多了两成出头。东风日产自己也有五万二千多台进账,其中日产品牌单月就破五万,一年同比直接拉高到27.5%。这些数字在群里一说,隔壁开启辰的老王都啧啧称奇,说这年头合资还能这么活络,不容易。
不过说到底,现在市场上危机还是满地跑,但这回看着像是有点新气象。特别是轩逸那台——每次过早摊都能碰见有人聊它,这个月又干到两万六千多辆,在A级轿车里稳坐“扛把子”。天籁也不赖,自三月起销量一路往上爬,这回冲到七千四百来台。最让我意外的是N7,那玩意儿竟然卖出去将近六千五百辆。在C级新能源圈子里本来没那么热闹,这成绩属实得给个赞。
记得一次在汉口路边修理铺蹲了一下午,有个刚提N7的小伙子进来问怎么调座椅通风。他说买的时候压根没注意这配置,以为只是普通电动座椅,到手后才发现带“AI大沙发”,还有49个传感器绕着屁股转。“你别看这个沙发吹得玄乎,用起来是真舒服,”小伙拍着座椅笑,“夏天开长途不闷汗。”师傅听完咂咂嘴:“现在合资都卷智能化啦。”
其实C级市场水很深,小米SU7一个月能冲到两万四千多,其次奥迪A6L和吉利银河星耀8也都有一万上下。但仔细琢磨,大部分车型过不了万辆线。一旁宝马5系、奔驰E级依旧撑场面,不过品牌溢价慢慢缩水。有群友自测过,说奔驰E那个定速巡航还没有N7灵敏,“自动跟停太笨了。”不过话又说回来,要想混好C级圈,不靠品牌就只能靠品质。这也是为什么日系一直被唱衰,但实际上只要产品硬核,总有人买单。
拿N7来说吧,我试驾那会儿销售随口提起:“12.99万能买540公里续航,还配400V平台,你要顶配14.99万元,也就是冰箱加Momenta辅助驾驶再齐全些。”我问他冰箱啥原理,他挠挠头:“带压缩机,比普通冷藏格强不少,就是夏天放汽水更爽。”旁边等保养的大姐插一句:“我家孩子老拿这个装雪糕,都不用担心化掉。”
但凡对比下其他合资纯电,比如铂智3X,上个月也卖出六千八百来台,不过人家主打紧凑SUV,本身市场热度高。而广汽本田P7、一汽-大众ID.7 VIZZION这些,同期销量只有几百甚至不到二百。“谁还敢黑东风日产?你看看同类里的表现!”这是我们微信群里的常规吐槽。
其实这一波反弹,还有个关键:东风日产肯让中方团队主导开发新能源产品,把决策权放下来。据销售哥们讲,他们做N7时几乎所有细节都是中国工程师拍板,包括动力、造型啥的,全都是围着国内用户转。不少业内朋友背后议论,说这种“全球车变中国车”的玩法风险大,但成功的话就赚大发了。我认识的一位设计部小哥私底下透露,公司现在成本控制特别狠,每分钱花在哪都掰扯半天。“以前油改电吃亏,现在供应链全国产化,再加经验积累,新款价格杀下来还能赚钱。”
至于利润,高政浩(副总经理)曾经公开讲不会亏钱卖,只是一开始毛利低点,将来规模上来了自然好转。我倒觉得这种打法挺接地气——先把量做出来,让更多人体验,然后慢慢回血。维修师傅前阵子换零件时顺便聊起,“他们成本算计厉害,从材料采购到工艺优化,都学会精打细算。”
再往后瞧,8月10号官方晒出了新款插混B级——日产N6图片,据说明年上市,用1.5L自吸发动机搭21kWh大电池。这尺寸略小于现有的N7,更适合城市通勤。有群友扒拉朋友圈,还看到第三代e-Power系统的新逍客谍照,说可能年底亮相。这种推新节奏,让不少同行暗搓搓羡慕。
最近在社区停车场碰见一位老轩逸换购纯电版,他吐槽之前以为续航虚标,结果实际开下来比预期省心。“武汉市区堵成狗,我上下班折腾一天还有剩余50公里,”他说,“空调天天开,也没掉太快。”
最后碎碎念一句,今年东风日产内部架构调整频繁,新成立新能源品牌中心以后,好像大家干劲更足。哪怕外界质疑声不断,该上的新品一点不含糊。从数据看,从路况体验来看,从售后服务角度来看,现在谁还敢断言他们“不行”?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信源:现场采访、行业微信群聊天记录、厂家公开发布信息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