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出了件挺有意思的事,让不少关注国产车的朋友们都有点摸不着头脑。
事情是这样的,一个叫做“埃尚”的全新汽车品牌突然冒了出来,还发布了它的第一款新车。
按理说,现在新品牌、新车型层出不穷,大家也都见怪不怪了,但这个埃尚汽车却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原因很简单,它的车标设计,一个看起来非常锋利、现代的字母“W”造型,让人一眼就联想到了我们家喻户晓的五菱汽车。
无论是从形状还是从字母来看,都和五菱有着千丝万缕的相似感,就好像是五菱那个朴实的红色方块标升级换代了一样。
再加上这款新车也是一台小巧可爱的微型电动车,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不是上汽通用五菱又推出了一个新系列或者子品牌,准备在小电车市场再大干一场?
然而,就在大家纷纷猜测的时候,一个出乎意料的反转来了。
上汽通用五菱的高管们很快就在各种公开渠道站出来,态度非常坚决地进行了“辟谣”,核心意思就一句话:这个叫“埃尚”的品牌,以及它生产的汽车,和我们上汽通用五菱没有任何关系。
这就让事情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了。
一边是酷似五菱的新品牌,另一边是正主急着撇清关系,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样的故事?
为什么一个“五菱”会引出这么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呢?
要弄明白这件事,我们得从“五菱”这个名字背后复杂的历史和股权结构说起。
首先,我们得清楚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在中国汽车市场,我们通常说的“五菱”,其实有两个不同的主体。
一个是我们最熟悉的,生产五菱宏光、宏光MINI EV、宝骏等众多神车的“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汽通用五菱”。
这是一个由上海汽车集团、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和广西汽车集团三方合资成立的公司,也是我们日常在马路上看到的大部分悬挂着红色五菱标的汽车的制造商。
而另一个,则是这个合资公司的股东之一,也就是“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它在历史上也被称为“柳州五菱”。
这次闹出风波的“埃尚”汽车,其根源就在于后者,也就是广西汽车集团。
这就好比一个大家庭,广西汽车集团是“老父亲”,后来为了把家业做大,他联合了上汽和通用这两个实力强大的伙伴,一起成立了一个新公司,也就是上汽通用五菱这个“能干的儿子”。
当初为了全力支持这个新公司发展,这位“老父亲”把自己最核心的资产,包括乘用车的生产资质,都投入到了这个合资公司里。
结果也确实没让人失望,这个“儿子”青出于蓝,把五菱的品牌发扬光大,做成了全国销量领先的巨头。
但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个情况:虽然广西汽车集团还是上汽通用五菱的股东,能享受分红,但它自己却失去了独立生产和销售乘用车的资格。
眼看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尤其是小型电动车市场如此火爆,而这块蛋糕最大的受益者恰恰就是自己参与合资的“儿子”——上汽通用五菱,这位“老父亲”广西汽车集团心里自然也想亲自下场试试水。
毕竟,谁不想在时代的浪潮中抓住属于自己的机会呢?
可问题是,他手里没有那张至关重要的“准生证”,也就是乘用车生产资质。
怎么办呢?
自己不能生,那就找个能生的合作。
于是,广西汽车集团就找到了位于河南省的一家拥有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进行合作,双方一拍即合。
这样一来,广西汽车集团就绕过了资质的限制,通过合作的方式,成功推出了自己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埃尚。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这款车明明和柳州五菱有渊源,生产基地却设在了河南。
搞清楚了这层关系,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上汽通用五菱的激烈反应,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对于上汽通用五菱来说,“五菱”这两个字是他们花费了数十年心血、投入了巨大资源才打造出来的金字招牌,在全国上亿用户心中,它代表的是可靠、亲民和超高的性价比。
品牌形象,是企业最宝贵的无形资产。
现在,突然冒出来一个和自己品牌元素高度相似的“亲戚”,万一这个新品牌的产品在质量、安全或者售后服务上出了问题,消费者是分不清背后复杂的股权关系的,他们很可能会把负面印象直接投射到所有叫“五菱”或长得像“五菱”的产品上,这对上汽通用五菱来说,无疑是不可接受的巨大风险。
所以,他们必须第一时间、旗帜鲜明地站出来划清界限,保护自己辛苦建立起来的品牌声誉,这在商业逻辑上是完全正确且必要的。
更有趣的一点是,为什么埃尚推出的首款车型A100C,在外形上和长安汽车旗下的热门小电车“糯玉米”长得那么像呢?
这背后同样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体现了中国汽车工业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一个侧面。
原来,广西汽车集团旗下还有一家非常重要的子公司,叫做“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简称“柳五工业”。
这家公司的主营业务并不是造整车,而是国内非常重要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业务范围涵盖了底盘、车身、内外饰等多个领域。
而一个巧合是,它恰恰就是长安糯玉米这款车的零部件供应商之一。
这就好比一个厨师,天天给一家著名的面包店供应顶级的面粉和配料,他对那款畅销面包的配方、工艺流程都了如指掌。
时间长了,他自己也想开个面包店,做出来的产品自然会带有浓厚的相似风格。
所以,埃尚A100C与长安糯玉米的“撞脸”,其实是源于供应链上的深度参与和技术积累,这在中国制造业中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也从侧面说明了我们国家汽车产业链的成熟与强大。
总的来说,这场围绕“埃尚”和“五菱”的讨论,其实为我们普通消费者上了一堂生动的商业知识课。
它揭示了在中国汽车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之间复杂的合作、竞争与博弈关系。
这既不是“真假美猴王”的闹剧,也不是简单的品牌抄袭,而是一个老牌汽车集团在新时代寻求转型突破的尝试,以及一个成熟的行业巨头为了捍卫自身品牌价值所做出的必然反应。
这也提醒我们,在看待一个新品牌、一款新车时,除了关注它的外观、性能和价格,了解其背后的企业背景和品牌故事,或许能让我们对这个行业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