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车展:曾排队买车,今无人问津!最冷清展台,韩系车失算

今日车展现场,我用车社触及一个颇值得深思的画面:曾经万人空巷、锣鼓喧天的汽车盛会,如今竟有展台冷冷清清,门前景象仿佛无人问津。

这番落差,实在太具话题性了!

我步入奔驰展台,这家“大奔”的招牌,自不必多言,依旧响亮。

但眼前的景象,与往年那种“挤进去看一眼车都需排队半小时”的盛况,已然判若云泥。

成都车展:曾排队买车,今无人问津!最冷清展台,韩系车失算-有驾

我悄悄探头,望向奔驰对面的蔚来。

哇!

那叫一个热闹!

蔚来展台人潮涌动,人们围着车子,脸上洋溢着对前沿科技的渴望。

再回望奔驰这边,这种强烈的对比,着实令人唏嘘。

这还是那个曾经引领潮流的“大奔”吗?

不过,我必须客观地说一句,奔驰展台虽人少了些,但它还真不是这次车展“最冷清”的那个。

原因在于,它旁边,还有个更为“寂寞”的选手——现代中国展台!

说起现代,我们或许还记得,往年他们还会一同展出旗下的“高端品牌”捷尼赛思。

当年捷尼赛思初入中国,那叫一个“孤独求败”,展台里的人,可谓屈指可数,比现在的奔驰还要“安静”。

今年呢?

捷尼赛思缺席了,更令人意外的是,连北京现代、东风悦达起亚也销声匿迹!

只剩下现代中国,一个品牌,在那儿“孤军奋战”。

我走近现代展台,仔细打量,真正有意向购车的消费者,数量确实少得可怜。

客观地讲,现代展台上的车辆,在设计上还是颇具匠心的。

以那款搭载3.5L V6发动机的帕里斯帝为例,硬朗的车身线条,饱满的车头设计,都显露出一种沉稳的力量感。

内饰的质感,也确实能感受到一种扎实的用料和考究的工艺。

成都车展:曾排队买车,今无人问津!最冷清展台,韩系车失算-有驾

我本想深入体验一番,却发现不少车辆都“谢绝参观”,或者仅是象征性地打开车门。

为何如此冷清?

难道连仔细端详的“资格”也需要排队等待?

细细思量,现代的车型,尤其那些燃油车,在过去的燃油车时代,凭借其相对亲民的价格和合资品牌的身份,确实获得了市场的青睐。

然而,在新能源浪潮席卷而来的今天,它们“燃油车为主”的定位,加上那“不轻易示人”的保守姿态,显然已与时代发展的步伐渐行渐远。

这不得不让人反思韩系品牌销量下滑的深层原因。

核心症结,或许在于其电动化转型过程中,未能拿出足够的“诚意”。

回顾近年,它们才不紧不慢地推出几款“油改电”车型。

殊不知,消费者早已看穿了这种“换汤不换药”的策略,自然也就不买账了。

再往前追溯,当年韩系车为何能风生水起?

那时的中国汽车市场,自主品牌尚在起步阶段,而日系、德系品牌又高高在上。

韩系车恰好填补了自主与日系之间的市场空白。

它们以相对较低的售价,提供不错的配置和空间,再叠加“合资”的光环,销量可谓节节攀升。

但如今,市场格局已然巨变。

日系、德系品牌纷纷下探价格、提升配置,积极抢占市场份额。

而中国自主品牌,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崛起,尤其在新能源与智能化领域,进步幅度堪称“一日千里”。

近五六年来,自主品牌在技术上的突破,以及在电动化、智能化方面的创新,早已超出韩国厂商的预期,令其措手不及。

成都车展:曾排队买车,今无人问津!最冷清展台,韩系车失算-有驾

它们最大的失误,便是“低估”了中国自主品牌的发展潜力。

现今的韩系车,特别是现代,仿佛被夹在了中间。

上方有德日系品牌的“挤压”,下方有自主品牌强劲的“追赶”,生存空间日益狭窄。

它们试图凭借“合资”身份打出“性价比”牌,但当自主品牌的产品力已全面超越,价格优势又十分明显时,这种“性价比”的吸引力便大打折扣。

我曾听闻,2025年9月,现代将把一款名为ELEXIO的全新全球战略纯电车型引入中国市场。

这名字听上去颇具未来感,但能否助现代“重焕生机”,我心中仍存疑虑。

毕竟,国内新能源市场已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各品牌都在技术、配置、服务等方面竭力“内卷”。

现代能否端出真正令人眼前一亮的“硬菜”,仍是未知数。

就以现代帕里斯帝这款车为例,其搭载的3.5L V6发动机,在新能源车型已成主流的当下,显得有些“复古”。

当然,V6发动机的平顺性和动力输出,自有其独特的韵味,尤其在长途巡航时,那种细腻的驾驶感受,是电动车难以完全比拟的。

内饰方面,我也承认,在燃油车领域,其用料和工艺都颇为扎实,营造出一种沉稳而又不失大气的氛围。

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此。

如今消费者购车,尤其是在中国市场,关注点已从单纯的“大排量”、“V6”转向了“电动化”、“智能化”、“续航里程”、“充电便利性”等等。

即便帕里斯帝的内饰质感再出众,在同等价位下,消费者还会倾向于选择一款缺乏电动化基因、未能配备先进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燃油车吗?

因此,现代当年在燃油车时代,是抓住了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的“关键时期”。

那时,人们对汽车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自主品牌尚在起步阶段,而合资品牌凭借技术、品牌和渠道优势,迅速占据了市场。

现代作为韩系代表,以其“接地气”的价格和相对不错的品质,在中国市场站稳了脚跟。

成都车展:曾排队买车,今无人问津!最冷清展台,韩系车失算-有驾

但汽车行业的发展,如同一场漫长的赛跑,比拼的是持续跟上节奏,乃至引领潮流的能力。

当新能源和智能化的浪潮汹涌而至,那些固守传统、转型迟缓的品牌,很容易被时代抛诸脑后。

现代,显然未能及时抓住这股“新浪潮”带来的机遇。

我甚至认为,许多时候,品牌方对中国市场的判断,也存在着一定的“认知偏差”。

他们或许低估了中国消费者对新兴技术的接受速度,也低估了中国自主品牌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和进展。

当一个市场发生剧烈变化,而品牌方仍然沿用旧有思维模式应对,其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因此,下次您逛车展,看到那些曾经风光无限,如今却“门可罗雀”的展台,不妨多思考一下,究竟是什么在驱动着汽车市场的变革?

是技术革新?

是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抑或是品牌方自身的战略判断?

说到这里,您是否也回想起自己当年排队购车,或是抢购限量版车型的经历?

如今想来,那种“一车难求”的景象,仿佛犹在昨日。

而今,市场风向早已转变,消费者的选择也变得愈发“挑剔”。

颇具意味的是,就在我落笔之际,蔚来展台那火热的场面又浮现在脑海。

那种对前沿技术的追求,对用户体验的极致打磨,以及那股“未来已至”的蓬勃朝气,与那些“冷清”的展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这恰恰说明,消费者是明智的,他们会用自己的购买力来“投票”,选择那些真正能够引领未来、满足他们需求的汽车产品。

总而言之,汽车市场永远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唯有持续创新、不断进步,方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过去的辉煌,终将成为历史的印记,而面向未来的勇气与决心,才是决定一个品牌能否持续前行的关键所在。

那么,除了我所提及的这些因素,您认为还有哪些原因,导致了那些曾经热门的品牌,如今在车展上显得如此“冷清”?

在新能源与智能化的大背景下,您又更看好哪个品牌的未来发展前景?

不妨畅所欲言,与大家一同探讨。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