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价背后,特斯拉北美新车大减配,华尔街怒了:蒸发650亿!

当价格的诱惑遇上“缩水”的诚意,一场关于“价值”的博弈,正在悄然上演。

“三十而立,不惑之年”,对于特斯拉这个品牌来说,似乎正经历着一个充满挑战的十字路口。

10月7日,北美市场迎来两款新面孔:Model Y标准版和Model 3标准版。

它们带着更低的起售价——前者约为28.9万人民币,后者更是低至26.8万人民币——试图在税收抵免政策即将落幕之际,给消费者一个“更易得”的选项。

然而,这看似诱人的“让利”,却像一壶温吞的水,激不起多少涟漪,反而引来了一片争议的浪潮。

为何会如此?

答案藏在那些被悄然“精简”的配置里。

当“骨折价”背后隐藏着的是“骨骼”的缺失,消费者心中的天平,自然会向“性价比”倾斜。

特别是Model Y标准版,从车身线条的细微调整,到内饰质感的“妥协”,再到辅助驾驶功能的“阉割”,每一个改动都像是在给成本“瘦身”,却也让原本的“闪光点”黯然失色。

试想一下,当贯穿式的LED灯带从前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略显平淡的保险杠造型,这是否会让你感觉,这并非一个完整的“作品”,而更像是一个初具轮廓的“半成品”?

正如古人云:“画龙点睛,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特斯拉的这一刀,看似只是一个细节,却触碰到了消费者对“完整性”和“尊严感”的期待。

骨折价背后,特斯拉北美新车大减配,华尔街怒了:蒸发650亿!-有驾

更令人费解的是,连许多入门级电动车都标配的自动转向辅助功能,竟然也从Autopilot系统中被移除。

这岂不是在说:“钱虽然少了,但你享受到的‘智慧’也跟着打折了”?

而那份“加装内衬”的全景天幕,更是让人哭笑不得。

它不像金属车顶那样是彻底的成本削减,反倒像是在原有基础上“叠加”了一层,想要恢复原貌,还得自己掏钱“拆除”,这操作,仿佛是在考验用户的“动手能力”和“钱包厚度”。

那么,这5000美元的“优惠”,究竟值不值?

媒体的测算给出了一个扎心的答案:实际支出,反而比税收政策取消前购买老款,还要高出近5000美元。

这就像一场精心策划的“魔术”,表面上变出了金钱,实际上却让消费者付出了更多。

华尔街的目光,从来都是敏锐的。

分析师丹·艾夫斯直言不讳:“只比下一级车型便宜5000美元,这太令人失望了。”

海外网友的吐槽更是如潮水般涌来:“少了这么多功能,根本不值!”

“3.5万美元的价格,即便如此,竞争力也乏善可陈。”

资本市场的反应也印证了这份不满:新车发布当日,特斯拉股价应声下跌4.45%,蒸发掉约650亿美元的市值。

这无疑是一记响亮的警钟。

骨折价背后,特斯拉北美新车大减配,华尔街怒了:蒸发650亿!-有驾

回顾特斯拉过往,价格战一直是其惯用且擅长的策略。

从2023年至今,全球范围内的大幅降价,甚至在中国市场掀起的价格风暴,都足以证明其对成本的极致追求。

2017年至2022年间,特斯拉电动车的平均售价几乎翻了一番的下降,这无疑是其强大的供应链管理和生产效率的体现。

然而,当“降价”变成“减配”,当“诚意”被“缩水”的配置稀释,这种“不够厚道”的做法,恰恰暴露了其成本压缩已逼近极限的尴尬境地。

财务数据显示,特斯拉今年二季度的净利润下滑了16%,毛利率也从18%降至17.2%。

一季度的净利润更是遭遇了71%的暴跌。

一轮轮的降价,如同在不断挤压利润空间的“筛子”,而特斯拉早已将市面上能用的降本手段几乎“榨干”——从集中式电子电气架构到纯视觉方案,从一体化压铸到供应链整合,甚至连广告投放都极力压缩。

马斯克本人也坦言:“将成本降低20%的难度,比设计汽车和建造工厂还要艰巨。”

在特斯拉的成本控制“军火库”中,4680电池曾被寄予厚望,目标是凭借全新的制造工艺,将电池成本削减一半。

然而,这个承载着巨大期望的项目,却迟迟未能如期兑现。

原定于2021年量产、全球产能规划60亿颗的宏伟蓝图,如今到了2024年,实际产量仅为1亿颗。

据报道,其研发过程充满了挑战,试生产阶段的材料损耗率高达70%-80%,远超传统电池制造商的水平。

这个“吞金兽”般的项目,不仅未能成为降本的利器,反而持续消耗着宝贵的研发资金。

骨折价背后,特斯拉北美新车大减配,华尔街怒了:蒸发650亿!-有驾

外部电池供应的成本,也并非一片坦途。

今年4月,特斯拉就曾发出警告,关税将对其能源业务产生巨大影响,原因在于其对中国磷酸铁锂电池的依赖。

尽管公司计划在美国本土生产磷酸铁锂电池,但目前的调试设备只能满足部分需求。

为了规避关税风险,特斯拉不得不转向韩国LG能源等供应商,但相较于中国电池,这些替代方案在价格上依旧缺乏竞争力。

彭博新能源财经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电池组的平均价格仍是最低的,比美国和欧洲分别低31%和48%。

更何况,分散订单量也必然削弱特斯拉的议价能力。

关税的阴影,远不止于此。

特朗普政府的10%进口汽车零部件关税,已让特斯拉单车成本增加约1200美元,高端车型如Model S和Model X更是飙升了3000美元以上。

这不仅影响了现有车型的成本控制,更对Cybercab和Semi等新项目的量产计划造成了阻碍。

原本计划在中国生产零部件运往美国,如今也因关税上涨而不得不放缓。

即使部分供应链在缓慢恢复,但被打乱的节奏和由此产生的延误,其损失难以估量。

成本控制的“弹药”似乎已所剩无几,而外部的“压力山大”。

特斯拉CFO坦承,关税成本的增加,将在后续季度持续显现,尽管他们正在努力应对,但在关税这一不确定因素面前,特斯拉正处于一个“风雨飘摇”的境地。

“开源”不易,“节流”也难。

利润下滑,但特斯拉的资本支出和研发投入并未停止。

马斯克已明确将重心转向自动驾驶和机器人领域,现有汽车业务,更像是为这些“未来之星”提供资金支持的“奶牛”。

一些华尔街分析师甚至认为,特斯拉的汽车业务价值,已不足其总市值的零头。

纵观特斯拉近五年的产品线,除了备受争议且销量不佳的Cybertruck,似乎鲜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新车型。

无论是加长版的Model Y L,还是这“减配再减配”的标准版Model Y,都像是旧瓶装新酒,难掩其在产品创新上的疲态。

值得注意的是,网友们在讨论Model Y标准版时,不约而同地想起了当年那款命运多舛的Cybertruck减配版。

上市不足五个月便遭停产的结局,其原因显而易见——性价比的缺失,让它成为了一款“叫好不叫座”的产品。

而如今,特斯拉似乎又在重蹈覆辙。

这款在北美市场引起争议的新版本,是否会踏足中国市场,何时到来,特斯拉中国团队至今未有明确回应。

这不禁让人联想,当一个企业在成本压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当“诚意”逐渐被“算计”所取代,它还能否赢得市场的真心?

这或许是特斯拉,乃至整个汽车行业,都需要深思的问题。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