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年头,重庆汽车圈突然起了波澜。力帆科技宣布改名成千里科技,连股票都跟着换了名字。很多人看着这消息,脑袋瓜子还没转过来,力帆这个在重庆混了几十年的品牌,怎么说没就没了?细细一扒,里面门道可不少。品牌名换了,不光是图新鲜,这正是公司把方向盘一把拧到底的信号。
有经验的老油条一看人事变动就能嗅出风向。有位叫王军的大佬,去年六月就被请来做公司联席总裁。他之前在华为搞过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和北汽、长安、广汽这些大块头都搭过伙,一听就是行业里玩得转的人。吉利高层那边也站出来力挺,摆明了要和千里科技一起闯中国智能汽车的新关口。用人方式变了,战略方向自然也不一样,力帆那些老传统慢慢就变成了“历史遗迹”。
公司高层一轮接一轮地换,将吉利的影响越擦越亮。印奇,这个名字不少科技圈的人都眼熟,小伙子是旷视科技的创始人,1988年生的,清华和哥大的双料理工男。去年夏天他用自己控制的企业管理公司,把力帆科技近两成股份揽在怀里,直接坐进决策层。年尾一到,顺理成章当上董事长。有人说他这钱不一定是他自个儿的,大概率是背后的旷视科技在暗中布局——毕竟现在人工智能扎堆造车,小米和华为也在烧锅端菜,旷视肯定不想错过这场聚会。
千里科技这摊子现在可不只是力帆剩下的老底子玩具。旷视的技术、钱、人才,力帆的渠道和造车经验,打包一块,变身成了智能汽车公司的新派组合。力帆的故事还得往前追溯——上世纪九十年代,尹明善带队靠摩托车起家。1992年公司成立,靠一股狠劲儿在重庆打下了山头。到了2004年,吞掉了重庆专用汽车厂,开始往汽车这条大路上跑。力帆自信满满,想着能复制摩托车的辉煌,结果半路却遭遇了全国轰轰烈烈的汽车圈较劲,后来还被理想汽车收了旗下子公司,理想因此拿到造车资质,也才有了后来在新势力圈里的位置。
力帆本身可没那么走运。2019年,公司营收大跳水,亏损刷到四十多亿,负债率也飙到八成五,账上的钱越来越紧巴。2020年初,只剩十几亿现金,但债务已经闸口两百多亿。8月,被供应商申请破产保护后,力帆不得不接受重整,吉利趁机杀进场。2022年,吉利彻底控股,把公司打包进了自己的体系里。
吉利进来,尹明善退休,力帆变成了吉利派系下的新公司,资金和资源哗啦啦地投入,重心主攻换电和新能源,枫叶、睿蓝牌子也都上线搞起了自家的新路线。2021年和2022年,销量蹭蹭往上涨,尤其2022年卖出五万多辆,同比大增十多倍,让不少人觉得这公司有望翻身。
这回公司连名字都换了,可见战略转型下力帆的痕迹越来越淡,“千里”变成新掌门的旗号。王军被请来抓科技业务,他的履历就是一副通行证,吉利想推中国智能汽车新标杆,他就是操盘手之一。印奇那边,旷视科技暗暗发力,搞人工智能的技术派下场造车,新公司身上多了高科技的“基因”,而吉利、理想、枫叶、睿蓝,各路创新品牌也在背后添柴加火。
实际操作层面,千里科技机械地拆旧立新。人事、品牌、管理、业务线,全都推倒重建,起手式就是公司高层一轮连着一轮地换,甲方爸爸和科技创业者互相搭班,俨然一副大公司合并的架势。吉利掌管资源和供应链,旷视揣着技术和算法,老力帆留门经验和渠道,三家合起来玩,分明就是要挑智能汽车这条全国赛道。
当地的车企圈子也不安分。原本靠摩托车发家的重庆,力帆一度带头带动了一堆摩企都想改头换面造汽车,但汽车圈没摩托车那么敞亮,产品换代速度几乎追不上市场变脸的速度,倒下的倒下,被收购的收购。理想是当年买资质的主角之一,吉利成了最终控盘的赢家,现在再加上旷视科技,强强联合犹如三条江流汇成浩荡大河,大家都摸索着怎么在新能源赛道上干出点新意思。
看千里科技的打法,基本就是甩掉力帆的老包袱——过去那个“一马当先”的摩托车英雄气早就退居二线。现在讲究的是科技范儿和智能系统,连王军这样专做智能汽车的高手都被请进门。如果说以前力帆像闹市里老字号包子铺,现在“千里”更像是开在写字楼里的精品咖啡馆,一个名字换掉的背后,藏着整个企业脱胎换骨的野心。
整个过程,其实就是中国汽车工业这几十年发展的缩影。从摩托车时代起步,到汽车圈惨烈竞争,再到新能源搏杀,最后智能化和人工智能进场,每一波变革背后都有一批人被时代浪潮推着走。尹明善敢闯摩托车,印奇敢拍板造智能车,吉利会算账做供应链,理想靠资质进了新势力主流赛道,你方唱罢我登场,反复迭代,谁也不敢说哪条路能一骑绝尘。
归根到底,千里科技现在打的旗号就是智能新能源,换电、算法、供应链全部铺开,想靠合纵连横拼出一个行业新格局。但也得承认,这盘棋还没走到底,市场变化快得很,谁能赢还需要时间去证明。重庆这座城市见证了一代代造车人的腾挪和转型,也埋下了智能汽车的种子,未来如何,咱们坐着等下半场吹哨就好。
有时候,品牌更名不是小打小闹,而是开弓没有回头箭。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