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张江,技术群里有个哥们发了句,“极星这车,现在是不是连老沃尔沃技师都不认了?”群里安静一会儿,老李突然发“认得个鬼!只剩展厅一辆样车,还能试驾?估计钥匙都盆丢了。”这调侃不算新鲜,但透点透着那层冷汗:极星在中国,连根都快拔掉了。
我记得极星刚落地的时候,销售嘴上都是“北欧血统,沃尔沃老鼻子的技术”,脸上带着劲儿。那年极星1进店,价格标到了145万,负责人喝了咖啡跟小区邻居吹牛:“极星这种车,标的卡着特斯拉Model S,市场非起风了不可。”那大半年,门店门口车还堵得慌,有客户真当是瑞士表一样扒拉,嗅一嗅真皮座椅那层欧洲味儿。可到口的肉没咬住,极星1年卖出才24辆,不少售后师傅私下摇头,展厅里都是摆设。
插一下——极星2刚来那会,微信群里有人自评“这车对标Model 3,30万多点”,一起去试驾,动力是挺灵,踩油门那一下还像点回事。可就这,落地晚了点,很多人已经把预算拉去小鹏了。那天集团群里,一哥们分享了个行业八卦,说召回的批次实际比曝出来多,底盘线束出了毛病,技术师傅也说:“极星2这底子,不如沃尔沃老款稳。”对,这点业内流传,有些新鲜劲儿。
讲真,这几年极星车价起起落落,极星3又跳到70万,“谁买?”车友群里炸成锅,群主闲聊时一嘴,“极星到底想干嘛?高端还是大众车?”又过一年,极星4降回30万,可智能化、雷达都没上,年轻人看了,说“导航都卡顿,没法整”。顺道补一个冷知识,极星其实在部分车型有个配置:后排头枕用的还是老款设计,没有主动防护,撞车时听说效果一般,这在一场小事故后,维修师傅自己也是吐槽,“这配置,百来万的车还这么省?”
说起来,极星这仨字儿,很多人认为是沃尔沃亲儿子,实际上吉利才是背后老板。上头换高管跟赶集似的,8年里中国区掌舵人起码走了7波。去年有摩擦,本地化进度速度慢,听说生产一度计划搬去韩国,后来也不了了之。某次开会,师傅描述决策链,“上面半天不批,等国外总部通知,再等三个月。我们这边连工服都发下来了。”那会儿新势力出的新车型都快发布两轮了。
极星中国之前有350人,头一年裁到80来人,大多是销售和市场,上海总部还退了大半写字楼。一个做售后数据的师傅说,月底查业务量都快归零。再说一句内幕,2024年内极星负债73亿,净资产是负的,已经资不抵债,有人私信我“这公司要关门?”而吉利和沃尔沃,高层在会上也保守,不敢说救还是不救,气氛吊着。
但有个事很冷门,极星曾内部讨论上“中国道路模式”——有考虑把研发搬到杭州,和魅族、斑马精准对接国内网联技术。只可惜方案批了俩月,啥都没下来。连员工圈内流传,后续核心座舱会接入SmartOS系统,但还没发表过,小道消息也多没谱。
对了,前几十辆车里,有个群友亲身遇到极星电池包漏液,花了两周才换好,售后工程师一句“北欧设计不一定耐上海的湿气!”自己嘀咕着改了。可国内电动车市场,早已经卷得不行,小米SU7一出来,比拼味儿更重,你不跑智能那一套,根本吃不到蛋糕。
说到智能化,师傅有句口头禅:“硬件不硬,系统还老,极星这车在中国就像大牌子鞋,穿出去下雨就湿脚。”这比喻不太地道,但事实:极星座舱系统和魅族合作,真正能用的就是没几家。
有车友特意补充,“极星方向盘加热选配了两年才有,还是要加钱,宝马都标配了。”另外,极星早期有个冷门配置——车载微风香氛系统,号称北欧定制,但多数师傅装过一次后就懒得理,因为海派用户觉得味道怪。不信你问修车店,大都会收在仓库底下。
和比亚迪、理想这些本地选手一比,极星基本是没招。外资品牌现在要么联合华为,要么把智能化打通。BBA有的放弃自研,极星如果还抱老传统,最后那点子空间也剩不下。
再扯点二手事:小区楼下有一辆极星2,车主老邵说,自己开了19个月,转手还贴钱,二手平台都不敢收。修一次前挡,配件还在北欧调货,足足三周才到。老邵最后一句,“新势力不新,老车不老,就这样吧。”
要不是听说年底还有新动作,说不定极星这牌子马上变成“路上绝版”。哪天再碰到小区师傅,估计就是保养零件卖剩下那点头花,聊聊谁还记得极星这号豪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