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在众多城市里,被视作“洪水猛兽”,仿佛沾上一点边就会让交通陷入混乱。对摩托车喊打喊杀,成为许多城市管理者的例行公事。可是,当一部分城市沉溺于一纸禁令,一场声讨的时候,云南玉溪却用实际行动给这个话题拍出了一记响亮的耳光。出差来到玉溪,坐标云南省东部,人口224万。这里没有摩托车禁令,路上摩托车来去自如,仿佛在演一部“摩托车的自由恋歌”。最神奇的是,摩托车不但没把玉溪收拾成交通乱象,反而成了规矩的模范。
玉溪名不见经传,音乐家聂耳出生于此,红塔集团也扎根于此。这里摩托车随处可见,数量惊人。根据政府公开的2023年数据,玉溪机动车保有量高达96.7万辆,其中摩托车占了40.6万辆,和载客汽车(45.1万辆)几乎并驾齐驱。更别说还有约40万辆两三轮电动车。这么多两轮车,简直可以开个“摩博会”。但在玉溪的街头巷尾,两天时间里竟然没见到一次摩托车闯红灯、逆行、抢道,也没有见到汽车和摩托车驾驶员伸脖子叫板。红灯下,汽车安静排队,后面再急也没人按喇叭催促摩托车,仿佛大家都心照不宣:“生活嘛,慢一点没关系。”
很多地方把摩托车视为“祸水”,纷纷设立禁摩令,把它赶出城市主干道,甚至赶出城市生活。但玉溪却选择了相反的方向——摩托车不但能见到,还能借道非机动车道行驶,路边还专门立着指示牌,这对很多城市来说几乎是天方夜谭。到了晚上,耳边没有刺耳的“炸街”摩托,只有安静的夜色。有些人说炸街摩托就是城市噩梦,可在玉溪,这个“噩梦”根本没有入场券。
玉溪的秘诀是什么?管理规范,既不是一管到底,也不是一放了之。玉溪很注重摩托车、电动车的登记上牌,做到有案可查,有牌可循。另一方面,路口设置有“二轮车待行区”,充分考虑到摩托车起步快、灵活的特点,提高了整体通行效率。疏堵结合,说到底,管理不只是发号施令,更是看得见的关怀和思考。社会管理不是只有“堵”,也要懂得“疏”;不是唯禁为上,而是要因地制宜。
对比国内同等规模的城市,玉溪的交通秩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路边临时停车牌让停车行为变得有规可循,汽车、电动车、摩托车没有乱停乱放,车子都乖乖在划定范围内休憩。有些城市抱怨“管不好”,说这事儿根本理不清,其实根本在于舍不舍得去费功夫,花心思,而不是一刀切禁了事。摩托车、电动车“管不了”这种话,听起来就像厨师嫌菜太多,根本懒得下锅。
必须承认,随着汽车不断普及,摩托车在城市交通中的地位边缘化。但现实是汽车再普及,两轮车的便利性、经济性很难有替代者。从价格,到灵活性,从省油到好停,摩托车、电动车依然有大量刚需。对于很多家庭和个人来说,摩托车远比汽车亲民。与其寄希望于禁令能让问题消失,不如诚实面对现实,想办法让摩托车融入城市交通体系。管理与引导总是比打压有效,玉溪已给出了答案。
摩托车不是洪水猛兽,禁令并不是唯一的解药。玉溪给中国城市管理出了道选择题:是依靠管理和引导,还是一味禁令?玉溪告诉我们,只有紧抓规范,又能给予适度便利,两轮车才能与城市共舞,秩序和效率也能双赢。如果有更多城市愿意照着玉溪的路子试试,可能中国城市的交通乱象会少很多,而市民的生活也会多一些自由与和谐。某种意义上,玉溪不是在管摩托车,而是在管城市的人和秩序。摩托车本无罪,罪在于管理之懒。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