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家以“开不坏的跑车”闻名的豪华品牌,开始关店裁员、降价求生时,我们是不是该重新想想:所谓“身份象征”的背后,到底还剩多少真实价值?
这不是科幻剧情,而是正在上演的现实。最近,保时捷中国被曝计划砍掉全国三分之一的4S店——从原本的120多家缩减至80家左右。消息一出,业内哗然。毕竟,保时捷不是普通品牌,它是“保时捷”,是朋友圈晒车钥匙的顶流,是“成功人士标配”的代名词。可如今,连它也开始收缩战线,地主家真的没余粮了?
这背后,是一场比我们想象中更猛烈的风暴。
过去几年,中国新能源车市像一场高烧,烧得所有人热血沸腾。特斯拉掀桌子,比亚迪卷成本,新势力玩服务,传统豪华品牌还在讲“品牌沉淀”的时候,消费者已经开始用脚投票:你卖200万的电动车,隔壁新势力卖50万,配置拉满,还能OTA升级——你说谁更香?
保时捷当然不是没反应。Taycan推出时曾被视为“对抗特斯拉的王牌”,可市场反馈却像一盆冷水:它太像一台“电动保时捷”,而不是一台“未来的车”。驾驶质感依旧顶级,内饰工艺无可挑剔,但智能化?算了吧。车机卡顿、语音智障、辅助驾驶功能还不如国产二十万的车……消费者愿意为情怀买单一次,但不会次次都当“冤种”。
更要命的是,价格体系崩了。
曾经加价提车是常态,一台Panamera加个十几万都不稀奇。但现在呢?不少4S店终端优惠直接干到15万以上,Macan、Cayenne这些主力车型,折扣力度前所未有。有车主刚提车三个月,转手就亏了七八万。你说这谁受得了?保时捷引以为傲的“保值率神话”,正在被价格战一点点啃食殆尽。
而这一切,最终压到了经销商头上。
4S店不是慈善机构,它们也是企业,要付租金、养团队、交税。当厂家任务完不成、单车利润暴跌、客户越来越难忽悠时,亏损就成了常态。据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超六成豪华品牌经销商处于亏损状态,保时捷部分门店的毛利率已跌至个位数。关店,不是战略调整,是活不下去的无奈选择。
有意思的是,保时捷总部似乎还在“梦游”。2024年财报显示,全球利润率仍高达13.2%,但中国市场却连续多个季度下滑,甚至出现负增长。问题出在哪?不是产品不行,而是“水土不服”越来越严重。
他们还在用十年前的豪华逻辑,来应对今天的消费现实:年轻人不再迷信“德系血统”,他们更在意“值不值”;家庭用户买车,不再只看品牌,而是算“每一度电的成本”;就连企业采购,也开始比“谁的售后更省心”。保时捷引以为傲的“贵族气质”,在效率和性价比面前,显得有点“矫情”。
更深层的危机,是身份符号的贬值。
十年前,开保时捷的人,大概率是有钱人。今天呢?你可能在小区门口看到外卖小哥骑着电动保时捷送货——没错,就是那款便宜版的“保时捷Macan EV”,被一些租赁公司批量采购,租给网约车司机。不是笑话,是真实发生的事。当“身份象征”变成“营运工具”,品牌光环还能亮多久?
当然,也有人反驳:关掉三分之一的店,不正是在“优化渠道”吗?精简网络,提升单店效率,未必是坏事。
这话没错,但别忘了——主动优化,和被动收缩,是两回事。如果是健康调整,为何要伴随大规模裁员和价格跳水?如果是战略升级,为何消费者感知到的,是“保时捷也开始打折求人买了”?
未来会怎样?一个可能的趋势是:豪华车市场将加速“两极分化”。一极是真正稀缺的顶级品牌(比如劳斯莱斯、法拉利),靠极致稀缺性和定制服务存活;另一极是“伪豪华”品牌,被迫向性价比低头,最终沦为“高级合资车”。
保时捷正站在这个分水岭上。
它还能守住“豪华”底线吗?还是终将被时代裹挟,变成又一个“贴牌溢价”的普通品牌?当一辆电动车的驾驶质感差距越来越小,品牌溢价还能撑多久?我们或许正在见证一个时代的尾声:那个靠LOGO就能收“智商税”的年代,真的要结束了。
而下一个问题更值得深思:当所有品牌都在降价,我们买到的到底是“便宜”,还是“贬值”?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