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宝马这个曾经让无数人梦寐以求的豪车品牌,如今在中国越来越“不吃香”?过去开宝马是身份、地位的象征,甚至有人排队加钱也要抢一辆X5,可现在就算X5降到54万还是卖不动,宝马3系甚至砍到22万还被网友调侃“白菜价”,这一切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身边的朋友换车时,经常会聊起宝马,很多人都说宝马变得“没以前那么有吸引力了”。十年前谁家有辆蓝天白云标的宝马,那面子绝对杠杠的。你现在再看,30多岁的年轻人要买车,首选却是理想、比亚迪、问界这些新势力,感觉宝马变成了上一代人的专属。调研数据显示,宝马中国车主平均年龄这几年一路上涨,从38岁涨到了45岁。你能想象吗?理想和蔚来这些新势力车主,平均才32岁。对于年轻人来说,车要能玩、能智能、用起来舒服,才是真本事。结果你进宝马4S店想体验点什么新鲜玩意儿,销售大多还在聊“驾驶乐趣”,可今天的年轻人买车更关心空间、智能座舱、娱乐互联这些事,宝马好像完全没跟上节奏。
咱们就说新能源车这块,过去大家都承认宝马技术牛,做油车那是老大哥,但现在中国新能源车的变化简直飞起来了。理想L9、问界M9这些车,智能辅助驾驶、空气悬挂、大屏娱乐、语音助手……这些体验宝马全都跟不上节奏。就拿宝马i3来说,电动车但底盘还是油改电,后排地板还有大包,空间体验和国产纯电车比根本没法比。你要是再看配置,理想和问界经常把各种高科技“标配”,宝马的同价位就显得寒碜多了。你问年轻人,他们最在乎什么?有一项调查显示,超过70%的新一代购车用户首选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和数字体验。宝马偏偏在这些方面反应迟钝,结果是高价低配,吸引力急剧下滑。
如果说产品跟不上只是问题的一部分,那宝马自己把价格和渠道体系搞乱,才是真正的灾难。曾经宝马4S店开一家赚翻天,如今全中国600多家4S店每天都在互相“内卷”。有的店为了抢客户,报价一降再降,甚至出现“购油车送电车”这种离谱活动。销售们私下吐槽,现在进店的客户第一句话就是“你家X5多少钱,隔壁店报41.5万还送终身保养,你能不能再便宜点?”买车像逛菜市场,比价还价成了常态。厂家为了完成KPI,疯狂压库,经销商压力山大,库存爆棚卖不出去,降价又赔钱。2023年宝马中国经销商利润率直接腰斩到1.2%,全国有超过三成门店亏损。渠道乱象导致老客户觉得被“割韭菜”,新客户觉得这车也太不值钱了,品牌的高端形象直接崩塌。
更让人无奈的是,宝马在中国市场的产品本土化,一直被德国研发总部牢牢把控。新一代5系上市,主打“长轴距”,说白了就是为了中国市场量身定制。可本地团队调研后建议空间再大点、底盘再软点,结果德国人一句“影响操控体验”直接否了。最终上市的新5系空间没拉开,底盘还更硬,老车主嫌不舒服,新用户嫌空间不如国产新势力,销量直接腰斩。德国总部坚持的“技术基因”,在中国却成了“水土不服”的最大障碍。国内的奔驰、奥迪可不一样,奔驰在北京设了研发中心,把中国人的偏好直接融入产品开发,奥迪更是直接搞“中国特供”。结果宝马死守“德国标准”,新车一代不如一代。
再说宝马引以为傲的iDrive系统,很多人用完都觉得尴尬。你要是习惯了理想、蔚来的智能座舱,宝马那套语音助手和车机系统,简直是倒退。它既不能控制全车的娱乐、按摩、香氛,也没法和微信、支付宝、抖音等中国主流App无缝对接。你问年轻人能不能刷抖音、点外卖,宝马车机上根本没有。很多新势力直接把手机和车机“打通”,用起来就像用智能手机一样流畅。宝马还停留在自己那一套,根本不懂中国消费者的数字化需求。数据也打脸:2023年一份车主调查,宝马iDrive系统满意度远低于理想、小鹏等国产品牌。
说到零部件和供应链,宝马依然更多依赖自家的欧洲体系。你看国产车厂都和宁德时代、华为、地平线这些头部科技企业深度合作,电池、自动驾驶做得飞快,成本还低。宝马在中国没能抓住这种本地协同的机遇,结果新车成本高,更新慢,体验还打不过国产品牌。行业分析师指出,2023年新势力品牌在智能驾驶和续航性能上对宝马形成了全面碾压,尤其是在30万—60万元区间,宝马已经从主流变成了“边角料”。
其实宝马的品牌营销也越来越跟中国年轻人脱节。你看现在大家刷抖音、小红书,看汽车测评视频,理想、问界、比亚迪的宣传铺天盖地。而宝马依然死守着老一套“德系豪华”、“驾驶乐趣”,在新媒体平台上话题度逐年下降。很多年轻人甚至觉得开宝马“有点老气”,不再是潮流和炫酷的代表。你去翻微博和小红书,宝马的热度完全压不过比亚迪、理想这些“新网红”。不少互联网公司高管,五年前开宝马、奔驰,如今换车首选国产新能源,理由就是“更有科技感、面子不输,还自带流量”。
不少行业专家都认为,宝马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不只是销量下滑,更是品牌信任度和市场地位的全面危机。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2024年已经达到45%,新势力品牌月销动辄上万台,宝马在油车和电动车两条战线上都岌岌可危。权威分析师直言,宝马如果还是把决策权死守在德国总部,不彻底放权给中国团队、不加强与本土科技公司的合作,很快可能就会彻底边缘化。毕竟中国市场变化太快,留给宝马“慢慢调整”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
作为消费者,我觉得宝马想要翻身,第一步就是别再迷信德国那套“全球标准”,要敢于彻底本土化,把中国团队的建议当回事,产品、智能体验、定价全都要站在中国用户角度思考。多和华为、宁德时代这些中国本土科技公司合作,抓紧把新能源和智能化做上来。否则,等到大家都觉得“20万买宝马也不稀奇”时,这个曾经的豪车神话可能真的就走到尽头了。宝马,真得抓紧点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