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一万块,那是真的多钱啊。那时候,打个比方吧,一个普通工人月薪大概也就百十来块,算少的了。要攒够一万块,不吃不喝,得连续攒上几年。我记得,身边的朋友都在说,哎,要是能有辆车就好了,其实他们心里明白,那个年代,车就像天方夜谭。可我们偏偏对那个大多数人还远不敢想的目标,充满了向往。
我还清楚记得为什么会特别在意那辆本田CG125。理由很简单,凭的就是一颗纯进口的心脏。没错,那双牌的发动机声音,可能有的朋友都觉得吵得慌。但我一听,立刻就知道——这是不一样的感受。那油门一拧,整个车身就像开始发力一样,突突突的声浪在耳边回荡,像是年轻人的心跳在加速。很多人说,这车有点土。可我觉得不然,那声音、那感觉,是青春最原始的呐喊。
你知道那个年代的有车意味着什么吗?简直是有面儿的象征。那辆CG125,不是什么豪车,但在乡村,小巷子里,能骑上它几乎就是一种了不起的身份。骑着它,小年轻们带着点逆袭的意味,头发吹得乱七八糟,身上还带点泥巴,车后座坐个姑娘,感觉那不是简单的骑车,是在宣告:我们也能追逐风!那车承载的不只是交通功能,更是一种我能的底气。
换个角度看,现在一万块纸币可能算个便宜的二两手机了。你说,手机这玩意儿再便宜,也买不到那种穿梭在梦想里的感觉。现在的年轻人也许觉得,那辆车土,但真不是他们懂不懂青春,他们不知道的是,那时候,对于我们而言,是一种走出农村,走向世界的勇气。那辆车成为了一个起点,一个信号,告诉自己:未来可以有更宽阔的天地。
我还记得有次朋友跟我说: 骑车真辛苦,连个导航都没有,路还那么难走。其实也对,那个年代,没有智能手机,没有GPS,很多路都是靠经验走。我刚翻了下笔记,发现自己居然还记得乡间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车灯映着树影摇晃,风呼呼从头顶吹过。那感觉,真是油然而生的,像在和一段时光打招呼。
说到供应链,这点我倒有点发散。尤其是在那个年代,能把进口发动机装到国产车上,难度其实一点也不低。想象一下,就像家里做饭,食材齐全,还得调味,才能做出口味正的菜。那时候,很多零部件是靠进口拼凑,国内的供应链还不完善,车厂得费不少劲才能保证品质。而且,小厂的供应链似乎更像串联的泥巴堆,不那么高大上,但就是得用心。供应链是不是一种生活的比喻?你得耐心拼拼凑凑,把散碎的东西变成完整的东西。
这里得留个白:我还真不确定,那个时候的进口心脏到底多少比例来自日本本土。估算,可能三成左右是正宗进口,其他的都是拼装。毕竟,那个年代的进口车品牌少,品质标准也没今天那么严格。
也许你会问:那辆车的油耗怎么样?百公里油耗估计在3.5-4升之间(这只是大体的心算,因为没有实际数据),在那个能吃掉一股稻草的年代,还算合理。可怕的是,保值率?估摸着,十年后,那车几乎卖不出个好价钱。再怎么说,流动的车、变换的市场,早就告诉我:年轻人的梦想,总是短暂的。
有个细节,也许没人注意到。昨天我翻了下相册,看到一张旧照:朋友骑着那辆CG125,身后坠着一只狗,夕阳映得满脸金黄。那个画面,没有华丽的滤镜,也没有后期修饰,却让我觉得,那种青春的强烈味道,是最真实的。
对了,坦白讲,做这些回忆,不免会有点理想化。毕竟,真遇到困难时,还是得面对修车、补油、调味,偶尔还得跑几次修理厂。每次修理师傅说两天后能好,我心里都在想:又得耽误几天赶工的时间。这不禁让我疑惑,靠一台车换来青春的记忆,值不值?也许正是这些麻烦,才让那段日子格外鲜明。
我自己也没想到,会在这里聊到这么久。这辆车和那段时光,仿佛已经融为一体。如今再看到一些新车,配置、颜值、智能化一环套一环,心里多多少少还会有点怀念那份简单。聊到这,突然有个问题:你觉得,现在的车是不是也会变成未来的回忆呢?还是说,只要有人喜欢,任何一辆车都可以成为青春的符号。
反正,那个追风童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只要那次骑行还能在脑海里重现,就意味着青春还未散去。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