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汽车这碗饭,最近还真是越来越像社交网络上的蹭热度——要想不在朋友圈里炸出来点浪花,那就得来点狠的,不然根本没人搭理你。
这不,华为老余承东在鸿蒙智行发布会上,随口一个“我们的车很稳定,不像某些车马路玩漂移”,直接把讨论区炸成麻辣火锅现场。
有的人光凭这句话,还不等热搜冷下来,就在那儿扒是谁躺枪,是雷军还是隔壁大厂。
谁知道,这“漂移”的瓜,味道还真有点复杂。
你要说纯技术讲解吧,好像听着还挺干货。
但偏偏余总喜欢玩点暗示,一边说技术,一边带着点调皮,像极了饭桌上故意拿邻桌菜来对比那种劲儿。
其实咱吃瓜群众可能都知道,这事起源还真是小米SU7的那段甩尾视频。
微博、B站疯传,连我妈都问这车是不是特能“划水”。
官方出来辟谣,说是驾驶员故意关闭了牵引力控制,追求刺激耍点花火,跟平时开没啥关系。
但谁信啊,这网络嘛,造梗速度比我家路由器还快。
一时间,“马路漂移”都成了带货文案里的梗。
华为在发布会上,顺势抬头就是一记“技术流”输出。
直接问界M9上场,模拟湿滑路面,用的是对开路,一边湿一边干,手法就跟高级侦探搜证一样严谨。
先是把底盘辅助关掉,让车子撒开了飞舞,那侧滑画面一出来,网友们炸了:这不就是网上那谁家的漂移嘛。
接着底盘辅助一开启,整个车身稳得跟踩着强磁一样,连传统的ESC都懒得出来干活,自动修正轨迹,现场就差给余总鼓掌了。
内容很“硬”,玩法很“刚”。
说白了,就是直接用技术实力“现形”你家的梗,一点不藏着掖着。
其实这种秀肌肉场面,理工男们最来劲,恨不得把每一个参数都贴在脸上。
余承东讲“预防式安全”,强调“提前脑补”,像极了学习机对比功能机的故事。
传统的车身稳定系统,就是等你出问题再补救,加刹车之类。
途灵平台,直接靠传感器提前“预判”,把你快失控的苗头抹得干干净净,安全感拉满。
现场这个示范,就是一场“技术派和流量派的对线”。
一个玩算法,一个玩话题。
谁的路子更有底气,谁又是在搞噱头?说到底,都离不开那句“真的懂车吗?”
看到这里,网友就忍不住要问了:“老余到底是秀操作,还是借机会埋人?”
其实,这种暗戳戳内涵手法,余承东用得比“探探”里的暗示还要熟练。
几个月前采访,他吐槽过某些跨界汽车公司,说人家一年就能推一款车,但产品嘛,质量、智能都让人迷惑,靠品牌和流量就能把市场砸开。
一边讲自己多认真做事,销量却不顶人家零头。
还曾自我打脸地讲:“华为标准下,这些车一台都不能发货。”
这话一出,网友只差@雷军了。
不说事情真假,起码老余的“蔑视链”已经立起来了。
说是技术至上,就是看不惯“互联网思维抢占汽车圈”。
实际这局,华为和“小米们”就像是两个维度的玩家。
余承东觉得技术要拎清逻辑,参数都要能解释得明明白白。
雷军们则主打运营、情绪,懂得怎么跟用户建立关系,怎么制造粉丝效应。
都是造车,但玩法却像南北菜系,难怪会互相扎刺。
可能有人会问,技术和流量到底哪个才是车圈的“硬通货”?
从华为这场表演来看,他们信奉的是“安全感”才是通行证,理工思维占上风。
你网上漂移得再欢,如果真正用车出门,谁不是希望稳稳当当把人送到家?
大家不止是要开得爽,更多是怕路面失控,到底能不能顶得住。
但小米那边,策略截然不同。
把产品变成社交话题,让年轻人买车像买手机一样跟潮流挂钩。
这一波互联网打法,也不失为一种创新。
网友也挺有意思,有人说自己就是冲着热度买的,有人则坚信安全才是第一门槛。
两拨人吵得不可开交,仿佛汽车市场变成了二次元论坛。
更有趣的是,这种“技术和流量的混战”也不是今天才出现。
早年电商创业,马云主打用户体验,刘强东死磕供应链,双方打法完全不同。
到了现在汽车圈,就是“老炮和新秀”的对撞。
华为希望你花钱更看重产品性能,强调数据和参数,要你相信“硬核逻辑”。
小米们则乐得让你爽一把,体验感为王,年轻要够野。
到底哪个更适合中国市场?答案也许藏在消费者的选择里。
当然,余承东这一手操作,不只是技术秀肌肉。
像是在提醒对方,别只顾着热度,也该把扎实的东西端出来晒晒。
毕竟车不同于手机,真要遇到极端路况,“安全稳定”不止是卖点,更关乎性命。
谁敢拿生命当流量,社会能不能买账,还得用户用脚投票。
不过网络时代嘛,谁都懂一波话题足以搅动市场,让销量直线上升。
但等风头过去,技术才是归宿。
用老余的话来说,智能机和功能机的区别,不怕贴牌,怕你不懂原理。
说到这里,可能有点绕。
但现实真的就是这样,厂商各自有“拿手绝活”,一个要卖粉丝经济,一个要塑造技术壁垒。
余承东这次发布会,就是一场小型“造车观念大比拼”,不只是互怼,也是互相借力。
网上热议,总说谁踩了谁,谁内涵了谁。
其实,这场舆论战的本质,是让大家重新思考,买车应该注重什么。
没错,安全和稳定是底线。
但流量和话题,也能给品牌增添光彩,让一款车迅速蹿红。
两者能否各取所需,一直都是中国消费市场的谜题。
仔细想想,这戏码像极了以前手机大战。
华为坚持芯片和系统自研,不怕岁月打磨,只求底层技术。
小米则靠社群运营和价格战,打爆性价比。
今天落到汽车赛道,变成“谁的车不漂移,谁的粉丝更真诚”。
同样是科技品牌,同样是做“理工硬货”,一到流量面前就分出了阵营。
不可否认,中国人重视安全,也喜欢热闹。
两个方向都没错,但在路口处就难免有“互相抬杠”。
余承东的话,就像那句“我们的车很稳定”,既是自信,也是挑衅。
可能真不是在怼谁,更多是希望大家看到背后那些被埋没的技术细节。
当然啦,车圈也不像小道消息那么神秘,哪家车到底靠不靠谱,几个极限测试就见分晓。
市场最终会给出答案。
热度、营销、技术,谁都想要,但每次出事车主最看重的还得是稳不稳定。
漂移是小众爽点,大众却更爱老老实实的安心。
像余承东这种“预防式安全”,讲究的是不让事故有机会发生。
而小米那种“流量带货”,在某些年轻群体里绝对有赢面。
商战就是这么折腾,凡事都没固定套路,该秀场时秀场,该防守时防守。
实话实说,谁都不会陪你烧流量一辈子,产品才是最终归宿。
恶搞归恶搞,出门还得靠靠谱的底盘。
写到这,氛围感拉满。
有人喜欢技术流的稳定,有人追逐潮流的刺激。
一辆车的质量和定位,也许就藏在无数次极限测试和社交热搜之间。
谁是最后赢家?还是那句老话:市场和用户才是真正的判官。
你怎么选?你更信哪家底层逻辑?
欢迎在评论区畅聊你的看法,车圈的故事还长着呢。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