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国际车展落幕,自主品牌崛起,全城消费热潮

说到2025成都国际车展圆满落幕这档子事儿,咱得先问一句——车展为啥还能这么热?这年头,买车不像买白菜,几十万块钱往那儿一放,咋就来了订单33745台、成交额57.53亿元这么个新纪录?到底是谁还这么有钱?这钱到底都花到哪儿去了?

我倒觉得,这场车展表面上是车展本身,实际上是整个中国消费社会跟产业格局交织的一个缩影。你看,今年成都国际车展不是头一回了,年年搞,今年更“盛”,91万观众,一大票中外汽车品牌同场打擂台,朋友圈都被车模、现场“打卡”、新发布的花活车刷屏。可问题来了,这个热闹背后,是不是藏着些什么咱没细琢磨清楚的东西?

首先,得看自主品牌的崛起。就说比亚迪,它直接包了整个9号馆,还搞了水上漂“仰望U8”的小场景,说白了就是彰显“我不光有实力,还有创新”。这阵仗多大?你逛个馆出来,脑袋里都能多几个“自动驾驶”、“闪充技术”、“新能源SUV”的概念。这几年国产品牌真不一样了,以往是靠低价打拼,现在敢撸起袖子抬头PK技术、前沿设计,而且目标直奔体验感和未来感——你要是第一次见,比亚迪高端品牌那气场,恐怕会以为自己到了什么国际大展。

不仅是比亚迪,奇瑞、长安、长城、吉利这些都在发力。你看“智能皮卡”,“五大品牌抱团”这些招式,明明白白奔着市场多元化和升级打去。你说买皮卡是“捣糨糊”么?慢着,智能化一捣鼓,搞不好又能开拓一堆新刚需。更别提“鸿蒙智行五界齐发”,带着浓浓的科技滤镜,吸引住一波又一波“科技粉”。

外企这头也不含糊,“豪华品牌”代表、合资大厂都把最拿得出手的事物往里头端——奔驰的纯电新车、宝马、奥迪新旗舰,一个赛一个新,谁都怕被消费者说OUT。更让人玩味的是,这些国际大牌不仅秀技术,秀设计,还玩起本地文化,比如奔驰搞熊猫和成都特色,生怕老外面孔不足以打动本地客户。有人问,这玩意值吗?我说,这倒是真正的市场调研之后带来的“本地化创新”,触角伸到“文化喜好”里头了。

其实更严肃的问题是,这些各种新车堆一起,谁能抢到大蛋糕?你说智能驾驶,自动泊车,出门“一脚电门”,孩子老人都不怕?这些技术大概率都在“抢首发”,“拼体验”,可一旦大家都做,拼到最后还得看谁能让你买了不觉得亏,品牌信赖和售后才是王道。新玩意谁都吹,可老百姓掏钱买账才是硬道理。

说白了,这一届车展还有一大“新花样”——车展影响力全面突破了光“看车订车”这个圈子。大伙儿发现没,今年的车展是彻头彻尾的“全城节日感”。凭票能享商场、饭店、景区一堆折扣,青城山、武侯祠全城联动。你逛会儿车展,翻个餐厅、顺路遛娃顺便薅个羊毛,这买车顺道变成“过节”享乐,谁不爱?商家、文旅、餐饮一块抱团,想不赚个流量红利都难。

别以为这就完了,车展还蹭着七夕、宠物日打“情感牌”。情侣现场领甜蜜,萌宠捐猫粮,情怀、公益和消费一锅乱炖,气氛一烘托,三代同堂、男女老少都得感觉“来趟车展不虚此行”。品牌用车当“媒人”,让你觉得这就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不仅是卖车,更是卖一种想象、一种身份认同。

成都国际车展落幕,自主品牌崛起,全城消费热潮-有驾
成都国际车展落幕,自主品牌崛起,全城消费热潮-有驾

回头来看,这几年成都车展一个变化很大,你以前觉得车展是男生凑热闹,现在年轻女孩、家庭用户、Z世代扎堆冲进来,都在找“个性化”和“情绪价值”。欧拉整出“玫瑰之约”,让大家现场自己定制涂鸦痛车,这种玩法,不就是给个性化消费做嫁衣?各种“黑神话悟空”、“国创IP”跨界,品牌认知下沉到社交、娱乐领域,车不再单是车,它是文化、是圈层标签,是“一种景”,一种你买了拍照发小红书的东西。

成都国际车展落幕,自主品牌崛起,全城消费热潮-有驾

再问,“消费升级”这口号喊了十年,买车的底气是哪来的?说实话,离不开政策“精准发力”。成都市的购车补贴、购车一体化服务,这一套组合拳,刺激了大伙儿提前下单。你原本可能还犹豫要不要买,想想过几天搞活动能省几千,上牌、保险甚至金融贷款一步到位,是不是心里踏实多了?说实在话,谁也不吃亏。连黄金车牌、抽奖这些“锦上添花”,就是抓住“冲动消费”的心理。政策驱动加体验拉动,产业链和消费链双轨齐驱,谁说这不是“现代城市节奏”的最佳注脚?

除了消费,你发现没有,这次车展是“智能驾驶”、“新能源”一齐搞,上到地平线、华为、Momenta等一水智能科技,比亚迪、极氪这种销量、订单双飙。这说明什么?说明今天就连最保守的传统车企都明白,再不转型,就OUT了。别的不说,极氪9X发布后一小时4万多的订单,这速度让谁都得拍案叫绝。一句老话:风口来了,猪都能飞。新能源和智能网联就是新风口,大家都希望自己能飞一把。

成都国际车展落幕,自主品牌崛起,全城消费热潮-有驾

但车展热闹归热闹,冷静想想,咱还得看透几层东西。第一个层面,中国市场消费力到底水有多深?每次看见数据高增长,咱是不是都应该琢磨一句,这里的增量是“结构性升级”还是大家掏底钱跟风?有没有泡沫,有没有隐忧?第二层,技术“百花齐放”,但彻底普及还需时日。所谓弯道超车不是嘴上说说,高端技术下沉到“家用刚需”得迈老大步。

还有一个问题,城市与车展其实正彼此成就。“成都汽车消费第一城”,这话不是吹出来的,今天的车展已然是成都消费场景升级、市井文化腾飞的“一个样本”。你说成都车展能不能代表全国?目前还真可以。毕竟,越是消费和流动性强的城市,越能反映中国“买买买”情绪和行业真实脉络。

成都国际车展落幕,自主品牌崛起,全城消费热潮-有驾
成都国际车展落幕,自主品牌崛起,全城消费热潮-有驾

说到最后,我总觉得,如今的车展已经不是单一的展示平台,而是产业升级、城市活力、消费升级和文化融合的缩影。未来大家还会不会更热情地扎堆车展,下一个“爆点”会不会是氢燃料、超快充、无人驾驶真正量产,我们都可以拭目以待。反正只要市场活力在、创新不停,成都车展每年还会让你看见不一样的中国车市。

想一想,中国汽车人能做到这个地步,能不能说明我们的产业链、供应链、消费链确实走到了新十字路口?是不是也该警醒,如今成就来得快,压力也会更大,下一场车展还会有更大风雨,也会有更多奇迹。你要问车展意味什么?它就是中国人骨子里的那股子精气神——再大的挑战,咱们也敢冲一把。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