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宝马X1突然“腰斩式”降价吗?事实发生了。 年终冲刺,让燃油SUV市场掀起一场价格地震。
豪华品牌也开始放血,合资和国产跟进,场面有点像电商的双11,只不过主角是车。 宝马X1成了最吸睛的案例。
经销端的最高让利达到46%,落地价一度逼近29万。 奥迪Q3跟着降了35%,入门门槛明显下移。
沃尔沃XC60和凯迪拉克XT5也没逃过,降幅都逼近或超过三成。 有人说,这是豪华品牌自降身价;有人乐呵,终于有机会开上“高端牌”的车了。
短句说话:买车的人高兴。 卖车的人焦虑。
不只是豪车受波及。 主流合资车像本田CR-V、丰田RAV4,降幅在24%到25%之间。
国产热销的哈弗、大狗、长安CS75也分别出现两到三成的优惠。 更奇特的是,一些小众或新兴品牌的降价力度甚至更大:风行T5最高降到42%,五菱的部分车型也降了三成多。
场景很直观:展厅里促销横幅更多了。 销售顾问开始更积极地谈价格。
消费者则在价格表前反复计算。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全方位降价?几个因素叠加。
厂商要冲销量做年报。 库存压力累积已久。
市场需求没有像过去那样稳固增长。 再加上电动车浪潮分流了一部分消费者的注意力。
综上,燃油车只能用价格刺激需求。 价格战是短期利器。
长期看,它会带来保值率下滑和利润压缩。 问你一句:真香还是隐忧? 这轮降价有两面性。
对买家来说,短期福利明显。 你能以更低成本拿到更高配置的车。
那种“豪车入门价”的心理满足,吸引力十足。 对品牌和经销商而言,压力大到爆表。
利润被压薄。 二级市场的残值也可能跟着往下调。
走过场式促销没啥问题,但频繁打折会改变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感。 谁还愿意在明年以溢价买新车?市场将更透明。
也会更残酷。 实用建议给准备买车的人几条:别只看终端优惠。
算算保养、油耗、保险和未来残值。 试探性砍价是必要的,但要警惕贷款里隐藏的利息和手续费。
关注厂家的质保和置换政策。 有时好看的短期折扣,可能伴随着二手车回收条件苛刻。
一句话总结:聪明的买家,买的是性价比,不只是价格标签。 现实一点的观点:价格战会让消费者在短时间内受益,但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更稳的产品力和服务来支撑。
长期降价不是万能钥匙。 车企应把注意力放回产品迭代、售后体验和新能源布局上。
否则,下一轮风口一来,跟不上的品牌就会被市场淘汰。 你怎么看?面对现在的降价潮,你会趁机入手豪华品牌,还是选择性价比更高的国产?欢迎留言讨论。
全部评论 (0)